从跨国华人过春节看如何让春节更有年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2-21 09:29:02

泼墨写“福”、贴春联,挂灯笼、采办年夜饭的食材、守在一起看春晚、看舞龙耍狮等等,即使身在海外,对于各地的华人、留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甚至会做得更加一丝不苟、殷切期待。

有的华人过春节,比国内的人更传统。这个节日是被当地节日垄断氛围下极少属于他们的盛大节日。稀少而不同,身在海外的华人通过对传统的遵循,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确立自己的身份。

春节、年味某种意义上在海外体现得更深刻而全面。

如今的物质生活发展已经使春节关于物质上的精彩少了,电视够大、新衣成堆、美食应有尽有,不用再等到过年。但是只要一种精神不逝,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该有的年味还是会永存,而这或许能从华人富有年味的过年经验中得到借鉴。

因为稀少而珍贵

对于离家千里的华人和留学生来说,春节恐怕是他们一年当中会感受到过节气氛的唯一中国节日。身处异国跨国华人本身就是少数,属于他们的节日也是少数,因为稀少而珍贵。

异国有它们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耶稣升天节、阵亡将士纪念日甚至银行休假日(bank holiday),但是真正中国的重要节日只有春节一个。至于端午和中秋这样的节日一般只会在上课或者日常上班中被平淡地错过。所以这“唯一性”的节日显得格外珍贵,要珍而重之对待。

曾有法国的留学生在采访中表示春节会参加集体聚餐和庆祝活动,比如吃年夜饭,看春晚,还会去看舞龙舞狮,感受一下节日气氛,而这她在国内都没怎么看过。

现在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已然处于“天天都是过年”的状态,真正过年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正所谓“离开家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做个董桥所说的“惜福的旧派人”大概也是一种幸福、领悟和修养。

因为不同而美丽

说到底海外华人、留学生中的年味来源于春节是“中国的、太中国的”,好像那金发碧眼头上的红灯笼一样显眼的不同,好像摸到了自己的胎记。

感恩节、圣诞节等等外国节日都带有它们的语境——或与历史有关或与宗教相连。而春节,伴随着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凭着这种独特,人们找到了难得的归属感:我是谁、从哪里来。

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被正式推行,年(春)节的时间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它既是在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就像英国女王每年的圣诞演讲讲出圣诞的实质:关于新旧事物的认知、关于沉思、关于基督的教诲,我们也要凸显春节的本质精神和不同,来让它更加凸显、更加富有味道。

国外也开始尊重文化的独特性,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外国官方越来越认可中国春节。比如伦敦华埠商会主办的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已经成为伦敦的著名旅游品牌。

因为人情味而感动

人情味恐怕是春节的最大特点,讲求团圆的,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明显的不同。春节承载的是中国式的人伦和感德秩序,这种对于“家”的看重,也解释了为何会存在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

“两个人在家下速冻饺子很‘凄凉’,大伙一起包饺子才其乐融融。”在法国巴黎过年的中国夫妻照例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家里过年,“和面、准备肉馅、擀饺子皮,这些在国内从没干过的活儿,在国外倒是“玩”得不亦乐乎。”

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由普通人所演绎的亲情和那种时间悄然流逝感背景下的时间面孔在变但是亲情的温度未变让人感慨丛生、热泪盈眶。而今年春晚仍旧是“家和万事兴”接地气,刘德华的《回家的路》也唱出了蜿蜒的期待,让人感到家的牵挂和人情的温暖。

一家共叙天伦,四世同堂是中国最珍视的景观,人,毕竟是需要互相温暖的。

年味,在物质已经足够丰沛的今天,从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浓烈的年味来看,更在乎一种精神(状态)。珍惜感恩、归属认同和团圆人情,如果能凸显这些,我们会在饺子的腾腾热气中闻到水仙的馨然香气,无需鞭炮烟花也能年味盎然。

相关推荐:

“乐享中国——欢乐春节”征集活动参赛启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