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还在看春晚? 海外华人是忠实粉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2-22 00:24:51

自央视1983年举办首届春晚以来,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大餐,它与放鞭炮、吃饺子一样,已经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

然而近些年,随着文化娱乐活动选择性的增多,春晚受到了许多质疑,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春晚。

尽管近年来每年央视春晚都会伴随着各种吐槽,但是春晚的收视率却不降反升。在2015年2月初举行的春晚推介会上,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副总经理郑维东用近年来的收视数据对收视率予以了权威解读:央视近年春晚的收视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上升趋势。虽然观众收看央视春晚的方式和渠道在发生变化和迁移,但是其覆盖面、影响力和收视人群都稳中有升。

那么在当今社会,还有谁以怎样的方式,在除夕夜守着春晚过年呢?

北方人比南方人爱看春晚 年轻人比年长者态度更随意

在一份央视春晚各地收视率数据中,可以明显发现南北收视率差异很大。在调查中,有南方人说,长期以来央视漠视南方节目,甚至丑化南方人,这是导致南方人不喜欢春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南方的老年人许多听不懂普通话,而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站到一半。语言障碍与笑点不同,需要考虑在内。除了语言,还有文化差异,比如赵本山的节目,称因为春晚红人赵本山是东北人,其小品完全是北方文化,很多包袱南方人根本无法看懂。

此外天气原因也促成了这一局面:北方天气寒冷,只能窝在家里。而南方人则有较多的春节活动选择。

而从年龄上来说,年轻人对于春晚的态度则显得更为随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年轻人过春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即便是“回家过年”也未必选择在春节来实现,更不要说守时看春晚。而对于年长者来说,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单调和传统,没有更多庆祝新春的选择。另一方面出于一种习惯与对春晚的感情,对春晚的节目内容更多会持有包容的心态。

春晚是全家团圆的粘合剂 团圆饭一道大餐

春晚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的节目内容,而在于它是一个全家团圆的平台。在中国最为传统的节日里,给所有的家庭提供一个坐在一起共话家常、共同快乐、共享温馨的平台。

央视春晚在每年除夕夜晚八点,准时拉开帷幕。这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聚集家庭人气,消除矛盾隔阂的机会。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边吃年夜饭,一边观看春晚,一边喝酒聊天。这样的温馨团圆场景恐怕一年难得几次。在春晚的舞台前,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找到聊天的话题。

海外华人“倒时差”看春晚:节目好看与否已经不重要

许多定居海外的华人都将春晚视为春节的重要部分,春节为远离家乡的他们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中国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看这台晚会。因为这台晚会代表着团圆和“过年”。

在网络发达之前,许多海外华人都会在除夕的第二天到“中国城”租借录像带。如今,有了网络的便利,无论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与祖国零时差,观看春晚。

晚会本身是否精彩,已经不重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把电视机打开,锁定央视春节晚会,边吃饭、边看电视,享受难得一聚的欢悦。每年除夕,只要把电视打开,就能感受到祖国的过年氛围,感觉自己离家很近。

相关推荐:

“乐享中国——欢乐春节”征集活动参赛启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