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俱乐部》是否已无参考价值?

作者:爱新闻 吕玲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2-26 11:02:00

《早餐俱乐部》是否已无参考价值?

青少年电影依然很流行————《绯闻计划》捧红了艾玛·斯通(Emma Stone),故事讲述一个女孩阴差阳错背上了滥交的污名。

艾丽·西蒂(Ally Sheedy)在《早餐俱乐部》里精彩地饰演了艾利森一角,该角色提醒我们高中少女在学校里面临“乖乖女”和“荡妇”身份站边的两难问题。25年后,艾玛·斯通在《绯闻计划》饰演的角色也要对付“荡妇之耻”这个问题。

艾利森称自己过着“不满意的家庭生活”,父母都忽视她。她梦想逃去以色列,非洲,阿富汗,就是不愿待在伊利诺伊洲的家。安迪反驳道“每个人的家庭生活都不令人满意,如果满意的话,每个人都会和一辈子和父母住。”这话不假,30年后的《少年时代》,梅森高兴地离家上大学,他的妈妈想起为抚养他付出的一切,立刻崩溃泣不成声。

除此之外,《早餐俱乐部》颠覆了传统扁平的青少年形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五个角色。它告诉我们,青少年是复杂的群体,不能被一心想控制他们的成年人简单分类。这是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序言,用布莱恩的话讲,以副校长弗农为代表的成人世界就是,“你用自己的眼光看待我们,用最简单的词,最方便的定义”。书呆子,运动员,小公主,神经病,犯罪分子,这些刻板,自以为是的分类完全不适合性格多面,敢于尝试的青少年。《早餐俱乐部》是对流水线生产千篇一律的青少年形象的反驳,它提醒我们,个人性格是永不风干的水泥。

尽管30年后的今天,《早餐俱乐部》传达的信息仍然令人产生共鸣,但我们很难想象如今的情况下如何拍摄《早餐俱乐部》:学校早就不允许周六留堂;单一空间拍摄很难吸引如今观众的注意力;除本德之外,片中角色都没有现代感,而本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剧情的走向。如今的青春成长类电影大多以性格保守的青少年为主角,比如《朱诺》(Juno)里的保利·布里克,《太坏了》(Superbad)里的麦克洛文,《壁花少年》(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里的查理。这类角色和《早餐俱乐部》完全不搭。

《早餐俱乐部》是否已无参考价值?

导演约翰·休斯擅长拍摄青少年成长电影,作品包括《十六支蜡烛》(Sixteen Candles),《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环球影业)

如果要拍摄新版《早餐俱乐部》,必须把影片的背景改掉。在后科隆比纳(Columbine,美国一所高中,曾发生枪击惨案)枪击案时代的美国,布莱恩尝试用信号枪自杀的行为的惩罚不会是周六留堂这种象征性的措施,而是开除学籍,以及送去少管所。随着反欺凌运动在全国的铺开,安迪“用胶带粘拉里·莱斯特屁股”的过错在如今让他背上袭击和性侵犯的罪名。当然,他的摔跤教练利用关系为他求情,所以他还能继续比赛。本德拉响火警,这种狼来了的做法会受到长期停课的惩罚。以现在的准则,以上这些罪行的处罚方式绝不会是留堂。

《早餐俱乐部》,和它里面可爱的角色一样,在当下显得很怪异。它和当今社会存在隔阂,并且身上贴着80年代的宣传标签。影片本身的复杂性不能被缩减,正如片中首尾呼应的独白所抨击的“简单的词和方便的定义。”

《少年时代》是成长电影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但《早餐俱乐部》体现的真实性对此类电影类型进化做出巨大的贡献,尽管现在它的真实感已不复当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