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天下》:一部不可错过的山达基教纪录片

作者:爱新闻 陈冠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4-02 11:08:57

面纱之后

借助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吉布尼深入探索了山达基教创始人L·罗恩·赫伯特(L. Ron Hubbard)的谜团,发现他身上充满了妄想和自负。赫伯特初为人知是在19世纪30年代,他很快成为一名多产的科幻小说家。然而在1950年,他出版了《戴尼提》(Dianetics),随后此书便成了长售不衰的畅销书,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自助”书籍可以帮助治疗,这些原则直到19世纪70年代都还异常流行。在山达基教中,他用他那套宇宙级忽悠(可能来自他写的二流科幻小说)把这些想法当做核心理论包装了起来。有观众说,《大白天下》讲述了赫伯特如何将现实、幻想与追求启示融合起来,而这种融合体现了他情绪的极度不稳定,甚至还体现了他的暴力倾向——片中记录了一次赫伯特对妻子谎称孩子死了,然后以此来操纵妻子。赫伯特还是一个逃避大量税务的惯犯,在《大白天下》中,他更是以一个落魄的独裁者形象出现,因为想控制内心的恶魔才创办了这个建立在操控之上的宗教。

赫伯特通过一种叫做“审计”(audit)的入会仪式建立起了山达基教。这种仪式融合了传统的心理治疗环节、天主教的忏悔仪式和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作品《1984》中描绘的“101房拜访”。在仪式中,“审计者”(面试官)对入会者进行发问,并把他们的答案记录在赫伯特发明的一个叫做“E-meter”的装置中,而面试者则会在回答时挖掘自己内心的秘密和创伤。哈吉斯(Haggis)是一位教龄长达35年的山达基教成员,他2009年的离教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哈吉斯称,“审计”的过程令他心旷神怡,就像把自己内心所有的毒素都一扫而空一样。吉布尼认为,赫伯特所谓的治疗方法其实只是对弗洛伊德心理疗法肤浅的模仿。在被正规心理医生彻底否定之后,赫伯特开始不屑于把自己的疗法和弗洛伊德扯上关系。然而,《大白天下》中提到,山达基教的“审计”和传统的心理疗法有根本性的差别:山达基教会用“审计”时得到的秘密信息来要挟会员,不让他们退教。影片中提到,约翰·特拉沃尔塔之所以还留在山达基教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至于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吉布尼在片中公开了一段令人震惊的录像——克鲁斯在山达基教的船上举行了生日庆典。克鲁斯被认为是一个蒙在鼓里的“忠实信徒”,因为与密斯凯维奇的朋友关系而留在教中,对教内的事情知之甚少。

力量危机

有朋友自然也会有敌人,而山达基教的敌人通常很“大”,比如美国国内税务局(US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影片最让人心悸的一个部分,是因为美国国内税务局不打算把山达基教当成真正的宗教(故而要交税),密斯凯维奇就让他的数千教员把局里的每个官员都给告了一遍。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气愤的手段,但它奏效了:税务局不得不举手投降,将山达基教列入了免税名单。在表现这样一个事件时,吉布尼展现了大师级的纪录片讲诉手法——他用充满戏剧性的快节奏把报道详尽呈现给了观众。他在片中展现了山达基教压迫欺凌、制造恐慌和牟取暴力的循环,就像是轮中仓鼠一样一刻不停地奔向贪婪。

吉布尼采访了一些前山达基教高级行政人员,他们在离教后愿意公开揭露山达基教内部的情况。多年来,马蒂·拉夫堡(Marty Rathbun)一直作为密斯凯维奇的左右手活跃在大本营的最中心,因此他的证言具有不可否认的权威性。他声称,密斯凯维奇曾做过一些堪比红色高棉(Khmer Rouge:70年代柬埔寨国内的一支政治和武装力量)的事——他通过山达基教带有虐待性质的仪式压迫那些忠于他的行政人员,强迫他们忏悔一些莫须有的罪行,如果不照做就会被他羞辱。令人震惊的是,当这些受迫的人们有机会退出这种折磨人的仪式时,却没人选择退出——他们觉得这种惩罚是他们应得的。

《大白天下》会让你同情那些山达基教的普通成员,因为他们只是领导者们传教野心的受害者。然而,该片最能引起共鸣的是山达基教本身。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潮流:人们渴望消除心中的疑惑、担忧和恐惧,渴望找到一个能够拯救自己的领袖——这些几乎和每个人都有关联。山达基教创始人L·罗恩·赫伯特那扭曲的天赋,就在于他找到了一种定义并利用现代人不健康灵魂的方法。他确实找对了现代人的痛点,但《大白天下》一片却强有力地证明,他所提出的疗法,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

《大白天下》:一部不可错过的山达基教纪录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