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向何处去

作者:夏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4-08 13:54:20

繁荣与危机并存

从大小之辨的角度来审视,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正处于繁荣与危机并存的局面。首先,在传统纸媒不断萎缩的趋势下,科幻期刊和图书出版的市场份额受到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各种幻想类期刊(或丛刊)相继涌现,然而大多极为短命。2014年底,由山西科协主办的《新科幻》杂志(其前身为创刊于1994年的《科幻大王》)宣告停刊,曾经百舸争流的期刊市场上,只剩下《科幻世界》茕茕孑立、形单影只。这意味着科幻短篇发表的份额几乎打了对折,从而减少了新人练笔和崭露头角的机会。

其次,自从“70后”与“80后”的两代青年科幻作家,分别于90年代和新世纪之初集体亮相之后(其中多数人都是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发表作品),“90后”却一直迟迟未能形成创作队伍。包括宝树、张冉等最近几年蹿红的“新人”,其实同样是伴随《科幻世界》一同成长的“80后”科幻迷,对科幻文化本身有较高的忠诚度。而更年轻一些的作家们,尽管不乏才华横溢者,但能够持续创作和发表作品的并不多见。

最后,尽管《三体》现象引发了对于科幻长篇出版的市场需求,许多青年作家亦纷纷以签约出版集团的方式走向长篇创作,并实现了相对可观的印数和销量,但科幻短篇的读者却在不断流失。2014年,以科幻评论家“兔子等着瞧”为首的几位科幻迷,组织了一个名叫“彗星科幻”的科幻擂台,每月一个题目,邀请中美科幻作家同台竞技,各自完成一个科幻短篇。尽管每一期的擂台作品都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并且拥有相当高的创作水准,但其读者却往往只是“核心科幻圈”的百十来人。这似乎同样展现出“小众”生存空间的萎缩。

尽管如此,新的生机却依然在孕育之中。在2014年11月初结束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嘉年华活动中,我们看到西装革履的科幻作家们放下矜持和拘谨去扮演大众明星,也看到科幻迷们以Cosplay和制作周边产品等种种“小众”方式展现他们自己,我们看到因为《三体》而开始对科幻感兴趣的互联网文化名人们,也看到影视、游戏、动漫及其他文化产业从业者坐在一起共商大计。所有这些,展现出的是形形色色的“边疆”,以及跨越“边疆”的探索与交流。

在“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依旧是少数人的大众文化,但“少数”的形式与内涵却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庞杂和多元,从而有可能像星云奖开幕论坛所期许的那样,去创造“70亿种不同的未来”。

夏笳,科幻作家,著有《关妖精的瓶子》等,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文原标题为《“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兼谈小众与大众之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