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中的隐喻

作者:爱新闻 张梦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7-21 16:16:26

深度解读

人们很容易嘲笑这些稀奇古怪的读物。在无数次夜晚诵读后,父母被故事搞得头晕脑胀,一个个文字便开始像书中的卡通形象一样跳动,那么故事有无可能是父母们加工过的产品?长时间盯着故事书看,深度解读就会浮现出来。这也许很荒唐,但确实是真的。否则像《饥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这种只有22页的图画书怎么能折射出资本主义、基督教、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性恋以及反自由主义呢?

罗汉普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国家儿童读物研究中心高级讲师艾莉森·沃勒博士(Dr Alison Waller)说:“我不认为你能挖掘深层含义。”她最喜爱的课程正是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朱迪丝·克尔(Judith Kerr)的《老虎来喝茶》(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最后明确揭示了老虎的恋母情节及他与家人的关系。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简单不意味着缺乏深度。一些精美的绘本直面诸如死亡难过一类现存问题,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sen)的《悲伤之书》(Sad Book)、陈志勇(Shaun Tan)的《绯红树》(The Red Tree)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儿时阅读时也许无法意识到这类成人启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理解。无论这种启示在成年读者看来有多深奥,真相就是启示一直存在,只是我们阅历还不足以发现隐喻的信息。”

的确,当我们过度沉醉于故事或太过年轻时,很难发现隐藏的信息。沃勒博士直到长大后读到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的《野兽家园》(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时,才发现(童年故事中)妈妈不让马克思睡觉前吃夜宵的原因。

不同层次的隐喻是故事流传不衰的关键,尤其对那些成为永久保存的经典童话故事。据美籍奥地利精神分析理论家布鲁诺·贝托汉(Bruno Bettelheim)说,《奇幻森林历险记》(Hansel and Gretel)远不止一个讲述邪恶女巫设法杀害弃子父母的故事,更反映了孩子的退化和贪婪、分离焦虑症及饥饿恐惧症。贝托汉在1976年的研究专著《着迷的作用》(The Uses of Enchantment)中解释了童话故事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治疗作用。通过用新弗洛伊德主义分析法分析《灰姑娘》(Cinderella)、《白雪公主》(Snow White)一类童话,他揭示了这些故事是如何用语言无形地帮助孩子战胜难以言状的恐惧和渴望,例如手足之争和对父母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