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民凯恩》首映纪念日的临近,让我们回顾一下这部电影如何改变了电影业以及此后数年间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的生活。
“世上只有一人能决定我将要干什么,那人便是我自己。” ——查尔斯·福斯特·凯恩(Charles Foster Kane)
1941年《公民凯恩》首映时,《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称其为“有史以来伟大(如果不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那篇文章为求保险,还补充了“电影赶上了最具号召力的宣传时机”,“这(为观众)提前奠定了心态”的话语。《公民凯恩》幕后的那场制作风暴广为人知。奥森·威尔斯,这位舞台广播界的傲慢天才,带着一份空前的合约大步流星走进了雷电华电影公司(RKO)的场地。这份合约为他签下了三部电影、一笔庞大的预算。他的电影处女作——电影制作的圣杯就此一锤定音。好莱坞众前辈们纷纷对他投以嫉妒和轻蔑的目光。这部处女作中的争议主题惹恼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打破了制片厂生产制度的微妙平衡。奥森·威尔斯为他即将开展的电影事业积累了不少资金。
显而易见,70年后,《纽约时报》这热情洋溢的评论丝毫不过分。时报影评家A.O. Scott最近评论道,“《公民凯恩》证明了威尔斯是个题材大师。它既是报纸喜剧、家庭情景剧、哥特式罗曼史,还是一部史诗。”它至今仍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1998年美国电影协会(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在1500名电影专业人士中做了调查,结果在“百年电影”的清单中奥森·威尔斯的这部杰作傲视群雄。10年后,美国电影协会又做了一次调查,《公民凯恩》仍雄踞榜首。诚如极富影响力的影评家肯尼思·泰南(Kenneth Tynan)最近所言:“任何一个在易受影响的年纪观看过《公民凯恩》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在一夜之间,美国电影习得了成人词汇、一本字典,而不再是为文盲定制的短语手册。”
这份促使《公民凯恩》诞生的合约是雷电华电影公司一次不可思议的赌博,但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在奥森·威尔斯身上下注。威尔逊20岁的时候就已在百老汇(Broadway)声名鹊起。他先是执导了改编自苏格兰戏剧《麦克白》的《伏都麦克白》(Voodoo Macbeth)。该剧的背景设定在加勒比地区,演员全是非裔美国人。该剧赢得连连好评后他建立了水星剧院(Mercury Theatre),改写了《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将剧本设定在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此剧一出又是好评如潮。1938年《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的封面故事里这样写道:“如果说下个月将满六个月大的水星剧场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这周刚满23岁的奥森·威尔斯更是如此。如果威尔斯二十三年的生活是一部小说,任何自尊心重的评论家都会觉得这故事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