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有道

作者:爱新闻 陈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8-19 16:17:28

良性嫉妒听起来和羡慕很像。两者的区别在于,羡慕使人感觉良好,而嫉妒使人痛苦。凡· 德文引述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Søren Kierkegaard)的话,指出“羡慕是快乐的自我放弃”,而“嫉妒是悲哀的自我肯定”。羡慕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认为所羡慕的人和自己是不一遇到比自己成功的人,我们该作何反应?样的。但我们良性嫉妒的对象看起来和我们却有很多共同点。这种领悟切中要点,但却很伤人。同时,良性嫉妒与恶性嫉妒之间却泾渭分明:这两种情感会使我们表现得截然不同。紧接着,凡· 德文在两周内的每天晚上都向实验者提问,如果实验者当天有过嫉妒情绪,他就会深度询问其情绪特征,并要求他们报告嫉妒时的表现。他发现,当实验者的情绪与恶性嫉妒越吻合,他们就越容易抱怨所嫉妒的人。(他们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只是心怀恶意而已。)与之相反,如果是良性嫉妒,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良性嫉妒可能会令人不悦,但却是向善的驱动力。

上述区别与其他心理学家得出的一些结论也相吻合。在2011年一项面向500人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莎拉·希尔(Sarah Hill)、丹妮尔·德尔普里奥尔(Danielle DelPriore)和菲利普·沃恩(Phillip Vaughan)发现,有嫉妒情绪的人对于嫉妒目标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增强。比如,他们会或花更多时间去阅读一群假想同辈的采访,在关于同辈个人细节的记忆测试中表现更出色。羡慕及其他更为宽泛的情绪刺激都没有这种效果。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明确区分良性嫉妒与恶性嫉妒,但研究人员的确将此类相关的情绪评估为充满敌意与怨恨的心理状态。这些评估结果表明,参与研究者所感受的嫉妒与良性嫉妒更为相似,而不同于另一种性质较恶劣的嫉妒。

2011年,凡·德文和两名同事找到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以区分良性嫉妒和恶性嫉妒。在一项研究中,34个大学生分别参与了两项虚构的阅读理解测验。两项测验都是虚构的科学家传记:一篇文章暗示自我完善是可能的(只要努力,无论艰难险阻都能成功),另一篇则暗示成功降临在幸运儿身上(若非生来注定,就不能成功)。接着,凡· 德文要求学生阅读一篇虚构的报纸文章,内容是同龄学生汉斯·德·古努特(Hans de Groot)在一项重大竞赛中获得名次。以第一篇阅读理解作为心理铺垫的学生,会对汉斯产生良性嫉妒(大体都是“要是我努力也能获奖”);而以第二篇阅读理解作为心理铺垫的学生则会更多地感到羡慕(比如“我还是别试了,我就远远地仰慕他就好了”)。感到良性嫉妒的学生表示自己要比上学期努力,而感到羡慕的学生却不会有这种念头。在另一项研究中,凡·德文发现,在一项创造力测试中,感到良性嫉妒的人比感到恶性嫉妒或羡慕的人表现更佳。在这项远程合作任务中,感到良性嫉妒的人平均答对11.4道题,感到羡慕的人答对9.8道,而感到恶性嫉妒的人只答对8.5道。

没人会否认嫉妒使人不快,有时嫉妒情绪还会将我们导向自己不希望走上的道路。嫉妒会频繁地腐蚀和磨灭我们的心智。然而,好的嫉妒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激起竞争与进步。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紧扣着良性嫉妒的作用,名叫《展翅在于希望,高飞在于嫉妒》(Inspired by Hope, Motivated by Envy)。

嫉妒有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