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延迟入学甚至会影响一个博士的潜在终身所得。研究人员对约14500个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进行了分析,发现没有延迟入学的博士一生中能比延迟入学的人多赚13.8万美元。假设一个延迟入学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只比其未曾延迟入学的情况晚一年,那么在薪资上的损失,按照第一年博士学位的平均收入来看,就是5.8万美元。而若是考虑到超过30年通货膨胀的情况,这5.8万美元的“复合效应”还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这些发现与先前的分析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并且考虑到了不少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以探索延迟入学的影响。毕竟,在一个孩子的教育轨迹上,许多事都有可能发生:孩子在几岁学会写字母、几岁能数到100,只是可能影响他最终成功与否的一项因素,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因素几乎都是不可控的。克尼芬和汉克斯写道,尽管额外照料儿童一年需要成本付出,关于延迟入学优点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父母坚持让孩子延迟入学“只是一种为了获得相对优势的自愿行为”,还有一些人甚至会计算好怀孕时间,来保证他们的孩子比同龄人大一些。
这项新的研究已经足够说明一个道理,所有关于入园年龄的争议其实都有点过度夸大。克尼芬说:“那些以前或现在在班级里年龄偏小的学生不该将自己的年龄视为一种劣势,也不应该被贴上标签。”他和汉克斯没有对他们的研究做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外行的人也可以分析研究结果。“我们想有了这些证据,父母就不会再为孩子的入学年龄那么焦虑了,这就好比给父母提供了抗焦虑药物一样。”
但事实上,这项新的研究并未如克尼芬希望的那样让父母放松下来。如今,很多有远见的父母都陷入了一个所谓“孩子的竞赛”的圈子,他们想提供各种各样的技巧,帮助孩子在进入大学前获得竞争优势。在很多方面,通常父母也是别无选择。美国大约一半的州要求学校进行幼儿园入学考试,私立幼儿园也同样如此,甚至有的幼儿园动辄就要花费几千美元的学费。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教授斯蒂芬·卡马拉塔(Stephen Camarata)在新书《想当然的父母》(The Intuitive Parent)中写道,“所谓的学业成功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看得很重,甚至还要更早。”
这种养育孩子的现象,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克尼芬和汉克斯的研究关联尤其大。父母让孩子延迟入学,是出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担心孩子还不适合幼儿园的教育。考虑到这个年纪孩子发展的差别,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出生在所在州规定的入园年龄限制月份以内的孩子。(孩子的发展差异或许可以解释入园年龄限制——孩子进入学校当年的7月31号至这一学年的1月1号——为何会饱受争议。)
此外,延迟孩子入学在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中普遍流行,他们可能也是对入学规定了解最清楚的人。这些家庭最有可能送孩子去预备学校,也能承担额外一年的学费。根据世纪基金会与贫穷种族研究行为理事会的最新研究,与学历低于高中的母亲相比,拥有学士学历或更高学历的母亲让孩子上学前教育课程的可能性几乎是前者的两倍(43% vs. 79%)。这也意味着对于很多选择延迟入学的父母而言,他们担心孩子进入幼儿园还没准备好实在是小题大做。对此,《纽约时报》克利夫兰供稿者沙龙·霍尔布鲁克(Sharon Holbrook)今年早些时候也曾提及。
事实上,延迟入学意味着一个接受过学龄前教育的6岁孩子会和一个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从没进入教室的4岁孩子一同上课,而年龄较小的孩子,词汇量可能会比富裕的同龄人少3千万。即使那个6岁的孩子在5岁时的确发育不完全,并因此延迟了入学,也可能会导致某种不协调,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会在成就方面具有劣势。而这两个不同年龄孩子间的差距在很长时间内都还会存在。儿童发展研究组织2002年一份报告指出,尽管有一些迹象表明,延迟入学具有优势,但这可能会“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利,因为他们在入学时认知能力较差”。
所以,尽管目前关于延迟入学的争论没有解决,但这项新的研究或许能鼓励具有社会等级意识的父母抵制延迟入学的诱惑。一方面,延迟入学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教育会变得更加难以企及。克尼芬和汉克斯指出,或许《异类》一书在“引领人们关注个人成功与其他个体活动间的互相‘生态’影响”方面并没有错,但年龄差异真的是否与一个孩子的最终成就有联系,目前仍不清楚。在没有结论的前提下,如果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远离延迟入学最为适宜。
正如克尼芬在最后提出,这项新研究表明“父母可以放松一些了”。事实上,或许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本就应该放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