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看展之椟,还艺术之珠?

作者:爱新闻 张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10-08 15:01:44

买看展之椟,还艺术之珠?

在纽约弗里克收藏馆(Frick Collection),人们纷纷用手机拍下维米尔(Vermeer)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刘易斯说:“艺术博物馆曾向我们展示各种器物,各类艺术作品,以及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精致美好的东西,但现在,它更多地用来为我们提供一种体验。”(图片来源:Stan Honda/法国新闻社/盖蒂图片社)

一幅杰出作品到底价值几何?今年五月,一幅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955年创作的画作以超过1.79亿美元的天价成功拍卖,也是迄今为止售价最高的作品。与此同时,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正在飞速增长。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是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的一名艺术历史学教授,他说:“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体验,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今的艺术界已经迎来了最繁荣的景象。新博物馆随处可见,馆内的咖啡厅与纪念品商店自然也随之增加。毫无疑问,当下的博物馆行业如日中天。”

但世上之事少有一帆风顺的。

在最新一期的《评论杂志》(Commentary Magazine)中,刘易斯表示,我们应该擦亮眼睛,不要被艺术界外表的光鲜亮丽所迷惑。他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记者斯科特·西蒙(Scott Simon),其实,大多数美国人对艺术毫无兴趣。

他认为,“如今,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居高不下,作品的竞拍价格水涨船高,但表象的背后,事实却不容乐观”。

以下为采访要点:

在艺术界,事情远比看起来要糟糕得多。为什么?

之前,我为《评论杂志》写了篇稿。正巧,就在那周的入门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行为艺术家克里斯托弗·伯登(Christopher Burden):1971年,伯登先生让一位朋友拿枪射中了他的胳膊,以此作为表演内容,从此名声大振。

令我惊讶的是,学生们竟不愿对这种行为作出裁决。虽然在观看时,他们都很入迷,不少人甚至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但谈及感受时,他们却在纷纷考虑法律问题(比如“他的朋友在做之前签免责声明了吗?”)。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剧啊,竟无人反对这种可怕的行为艺术!竟无人站起来质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意识到,这对艺术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艺术可以承受外界的任何看法——敌意、无知,甚至是极为保守的情欲观,但唯一不能承受的就是漠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