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斑阳光下,时髦的年轻人们栩栩如生。《红磨坊的舞会》,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76(图源:阿格斯蒂尼出版社/盖蒂图像)
事已至此,艺术的大门轰然倒塌,艺术的文明已经败坏。一群乌合之众聚集在波斯顿美术博物馆(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门外,要求博物馆撤下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画,因为它们“糟透了”。当然,这件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不过,也许还没有就此结束。马克思•盖勒(Max Geller)建了一个名叫“雷诺阿是个烂画家”(Renoir sucks at painting)的Instagram 账号,并将其迅速发展为一场半严肃的线下抗议活动,抵制这位逝于1919年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画可是每个艺术博物馆里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盖勒有这样一条品鉴艺术的原则: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要表达对某些艺术家的喜爱,你就得讨厌另一些艺术家。
盖勒认为,人们认可雷诺阿不过是因为他的画挂在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他画得好?”他对这个法国老家伙所获得的赞誉感到困惑不解。他质疑权威没错:关于什么称得上伟大的艺术,我们不该温良地接受一种共识。几百年来,艺术评论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去伪存真,建立了由顶级艺术家组成的艺术殿堂,博物馆也无可辩驳地将他们的作品供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产生交集就意味着你要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曾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无争议,不成事”。TS•艾略特(TS Eliot)也同样认为,和博爱各类诗歌的人聊诗是一件无聊的事。真正的享受建立在区别对待上。
你喜欢谁,卡拉瓦乔(Caravaggio)还是普桑(Poussin)?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还是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以上问题不一定只能二选一,但如果不能有偏重地、跟随心意地去选择,那我们就真的无法感受到任何艺术魅力了。一切作品都不过是一滩平和的烂泥,死气沉沉地滑过我们的眼底。
当今,许多所谓的教育机构鼓励人们接受不会出错的权威指南,这便折损了人们享受艺术的能力。导游、语音讲解器和讲解手册不会区别对待,也不鼓励大家区别对待艺术作品,在观览过程中不断地给人灌输“正确”观念,同时也浇灭了艺术的火焰。
所以,在尝试审美民主这个层面上,我对雷诺阿的抗议者表示敬意。
但这整件事的问题在于,盖勒大错特错,他不喜欢雷诺阿的理由既无知又庸俗。“真实生活中的树木都很美,但在雷诺阿笔下,你会感到树木不过是一些歪曲的绿色线条的堆砌。”他这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