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好啦!”还可以表现人们对座次的关注。正对着坐的人,不可避免地会与对方有对视。相邻而坐的人们要不看着其他人,要不看向窗外,要不就盯着墙看。对视或者不对视就能轻松交谈了吗?和谁吃饭和座次安排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对这些问题,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Chop Suey》做出了很好的阐释。画面中,两个女人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面对而坐,而餐桌上几乎是空的。餐桌代表着世界的中心,而我们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像行星绕着太阳,并受到重力拉扯那样,我们绕着餐桌转来转去,受不同饮食习惯的影响,还渴望有人陪自己吃饭。
吃饭不仅包括享用食物,还包括上菜礼仪与餐桌礼仪。就算是临时准备的一次野餐,或者是自己享用的一块巧克力蛋糕,每顿饭也是一系列行为的集合。从盘子里、盒子里、野餐用的篮子里拿出食物,放进蒸锅;掀开盘子,倒入醋和油,捣碎搅拌。就算是一个人从包里拿出糖吃,也存在着基本的礼仪,存在着一瞬间的欢悦,或是尴尬和愧疚。饮食和政治也有关联,并且对政治发挥作用。正式宴会成为了各国开展讨论、展示实力和财富的地方。一顿饭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有开始和结束,从叠餐巾、摆餐具开始,接着祈祷、讲话和祝酒,最后喝完饮料,满足地躺在草坪上。
将食物和礼仪联系在一起,并且会考虑家人以外的人是不是饿了,这样做的生物只有人类。餐桌造就了我们人类,烹饪是人类关系的基础。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标志不是人类使用工具。其他灵长类从蜂巢蘸取蜂蜜所用的棍子,勉强也能称之为“叉子”或“勺子”。区别在于,人类是在桌子上吃饭,最起码也会为吃饭准备一个特定的场所,比如在地上铺一块垫子用来吃饭。就算再饿,我们也不会吃没拿到手的食物;就算不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也一起吃饭。就算还是不习惯,我们一般都会等所有人的盘子里都盛上食物才吃饭,所有人都吃饱了,这顿饭才算结束。在城市中的家庭,只有年长的孩子还呆在家中,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渐渐变成各吃各的,不再和一家人在特定时间一起吃饭了。在单亲家庭中,饮食开始变得不规律,一家人的团结也在消失。
“饭好啦!”表示一个特殊时间,一天的特殊阶段,这个特殊的时间由文化决定,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午饭还是晚饭最重要?是12点15分吃三明治,还是下午三点吃午饭?“饭好啦!”意味着其它一切事情都要先丢到一边,起码要放下玩具,合上课本,电脑待机,停止工作。西欧国家一般一天吃三顿饭,但也有地方,以吃饭的时间来计时。甚至有些地方的早餐是前一天晚上吃剩的冷饭,工人带着午餐去干活的地方吃,还得留点午餐当晚餐。
餐桌的历史有多久?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都没有餐桌。罗马皇帝躺在床榻上,床边放着矮桌。中世纪的穷人用木槽盛饭,非洲和印度人吃饭时,蹲在地上或者盘腿成莲花式席地而坐。有数据表明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在桌子上吃饭,而是围坐在垫子旁,或是站在泥泞的市场里,倚着一根细细的支架做支撑。在贫穷的国家,妇女和孩子一般与男子分开,在厨房里或附近吃饭。她们不说“饭好啦!”而是说“过来吃吧!”还有许多国家日常问候时说“吃了吗?”为什么说在桌上吃饭是人类进化的最佳标志?因为人类不单是会吃饭,而且注意怎样吃、在哪吃、和谁吃。18世纪时,荷兰人还将好朋友称为“桌友”。
不过,餐桌正在渐渐消失。在富裕国家,人们很少购买餐桌。这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许多现象。餐桌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我们坐在电脑旁吃、站在厨房里吃、窝在沙发里边看电视边吃、在车里吃、或是边走边吃。最重要的是,一整天我们都在吃。而我们在桌旁吃饭时,身边也并不是只有一张餐桌,还有些其他东西,比如说电脑、电视或报纸。盘子的销量也在下降,餐盘和餐具也是如此。我们购买的食品中,用一次性盘子装着的即食食品越来越多,不用餐具装的小点心也在不断出现。要是我们拿着用微波炉热好的食物,放在膝盖上吃,那么餐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随着餐桌的不断消失,一种新的情感产生了。因为我们吃的太多,忽视了做饭忘记也怎么做饭,我们感到了良心不安。我们不再敢无拘束地享用食物,就能说明餐桌不再代表我们对食物欲望感到罪恶和内疚?渐渐的我们开始一个人吃饭,那么我们就不会为摆餐具而困扰了吗?
厨房也在发生变化。先进的厨房会内置藏书室和吧台。迄今为止最先进的厨房莫过于意大利博洛尼生产的“食物之外的厨房”,在这个厨房中,桌子、沙发、厨房融为一体。讽刺的是,不管是怀旧的农场厨房还是高科技的厨房,越能显示身份地位的厨房,用的次数越少。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