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这种人类知识的结晶在过时以后还能怎样发挥作用呢?可以用作实物教学课程。
在维基百科(Wikipedia)和《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出现之前,就有一个百科全书般的存在: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他生活在公元一世纪,是个罗马军人、政治家,还是个伟大的学者。不管是在吃饭、洗澡还是日光浴的时候,他都会让助理们读书给他听,而他一直在做笔记。他会从午夜开始工作,他喜欢便餐讨厌睡觉。他甚至觉得走路都是浪费时间——助理们会抬着他出门,而他就在椅子上阅读。
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他最后的大作《自然史》(Natural History)。这本书于公元77年出版,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的百科全书。全书共有37卷2500章,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从大自然到传奇的独眼欧亚混血儿阿里马斯波伊人(Arimaspi),无所不有。
“没有罗马作家写过我这个主题,也没有一个希腊人曾凭一己之力做过这样的事。”普林尼在呈递给提图斯国王(Emperor Titus)的书上自豪地写道。该书出版两年后,普林尼在维苏威火山(Mount Vesuvius)爆发时为救朋友而丧生。
尽管混乱不能被平定,但却能记录下来提醒后代。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和百科全书相提并论。百科全书不仅能记录世界的知识和历史,而且往往能超越它们。百科全书就像一代传一代的宝物,随着所记录的历史时期的过去,它们也会慢慢失色,直至成为历史遗物,而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这时,它们就能作为一种工具重焕生机,并最终成为时间胶囊。
你可以在亚马逊网站看到百科全书进化到了何种程度——或者发展到了何种阶段。甚至有关于网球、摩门教(Mormonism)、蛇和性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这一标签已经被滥用,人们将其作为营销手段和赚钱的策略。
“为了追求完整的知识架构,人们总会无条件地为他们很可能不会去看的成千上万的文字买单。”作家罗伯特•科里森(Robert Collison)在他1966年出版的《百科全书:贯穿各时期的历史》(Encyclopaedias: Their History Throughout the Ages)中写道。出版一部百科全书既耗费人力物力,对消费者来说又信息过量,而且由于时效性问题过几年还得再买新的,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曾经有多达2300名小贩在大街小巷里推销《大英百科全书》。后来其中仅剩的一个小贩叫麦伦•泰科斯曼(Myron Taxman),他叫卖了将近30年。2012年,出版商Britannica在苏格兰成立247年之后,完成了最后一版百科全书的印刷之际,他告诉记者:“我喜欢销售商品的挑战,这是我与它们之间的对抗。”
不过,关于普林尼,还有一些振奋人心的东西仍然保留着。他曾说过:“这个世界是神圣的。有限和永恒、未知和已知都是能相互转换的,世界上万物的本质和外在都有其规律。”《自然史》不仅仅只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更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指南、一个声明。普林尼用这本书提醒他的同胞们,粮食不是从市场上来的,而是来自农田土地;药物不是医生给的,而是出自各种草药。他谴责我们发起的战争、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和对矿产资源的贪婪:“我们侵入了她的内部,在她的血脉深处挖掘金银……我们这是在损坏地球的内脏啊。”
对于普林尼来说,批判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他可是个有钱人。他是罗马骑兵中的一员,吃着无花果、虾和藏红花制成的蛋糕。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研究普林尼的学者威廉•约翰逊(William Johnson)说:“《自然史》不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上编写的。”
而在他之后的作家也没有太关注人民的生活。比如,菲力克斯•卡佩里亚(Felix Capella)5世纪撰写的《Satiricon》,这是一本关于神圣婚礼的寓言书;卡西奥多罗斯(Cassiodorus)6世纪在修道院躲藏期间完成了史诗百科全书;旨在建立一个哲学教派的伊拉克神秘团体在10世纪撰写了《精诚兄弟社暴客全书》(Brethren of Purity encyclopedia);中国15世纪编写的《永乐大典》(Yongle Encyclopedia),60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却仅有两份副本,为皇帝所有;《中世纪百科全书》(Medieval encyclopedias)也不是为普通老百姓写的,而是为神父和国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