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作家和电影人向我们描绘他们对未来的畅想时,常会提到一个奇怪的细节:未来男女的穿着打扮将会越来越相近。
无论是《黑客帝国》(The Matrix)里的皮衣、墨镜,还是《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里做旧的蓝色工作服,人们想象的未来世界的特点之一,便是打破现有观念,用更加实用性的服装来代替当下贴有鲜明性别标签的服饰。如今,拉链式的连体裤随处可见,紧身胸衣和领带就如同更新世时代的化石一样稀奇罕见。
有关性别区分,那些未来主义者可能会说,这不过是以前相对落后时期的产物罢了。但是,他们口中的未来就是现在吗?
最近, Gucci等时尚设计品牌已经开始走起中性化或者称作无性化的服装路线了:它们的服饰男女皆宜。(近期,《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时尚专栏和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均提及了这种流行趋势。)
之后这股潮流便接踵而至:先是塔吉特(Target)在2015年8月宣布,其销售的儿童玩具与床上用品均不再做性别区分,再是时尚名流凯特琳•詹纳(Caitlyn Jenner)以变性人的身份登上《名利场》(Vanity Fair)封面,以及歌手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公开自己的双性恋身份。
不过,在我们要为“后性别”潮流时代的来临举杯欢庆之前,有必要将市场营销手段和真正的性别平等进步区分开来。诚然,时尚可以倡导社会的改变,但实际上,时尚常常蓄意利用人们发起的社会运动,美其名曰时髦前卫,其实只是为了从中获利罢了。
亚文化,时尚与颠覆
Gucci 2016年春夏男装
想要了解何为时尚,我们必须将之放在历史背景下研究。同样地,如果我们脱离了社会,或是脱离了生产与销售服装的整个产业,我们将很难理解服饰背后的内涵。
为此,我研究了美国亚文化如何利用服装,建立起足以影响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团体。为使性别界限模糊,这些团体利用服装作为倡导性别平等和自由的展示手段。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1824年,新哈莫尼(New Harmony)空想社会主义社团倡导男女一律穿长裤。(注:新哈莫尼是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西南部的一座城镇,是创建社会主义公社的所在地。)在当时,这种模糊性别的做法饱受争议,然而却表达了他们对性别平等的憧憬。19世纪后期,女性权利倡导人阿梅莉亚•布卢默(Amelia Bloomer)公开表示,支持女性在短裙里套上灯笼裤的做法。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政治观念有所弱化,那时反主流文化运动出现,嬉皮士中性化的打扮让人们可以一眼将他们与中产阶级区分开来。虽然这样的变化能让嬉皮士轻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身着奇装异服也可能面临着危险。演员彼得•方达(Peter Fonda)和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在美国南部出演《逍遥骑士》(Easy Rider)这部反主流文化的公路电影时,发现留着披肩长发的男人总会被人不怀好意地问及究竟是男是女。这些生活里真实的经历在影片结尾的暴力场面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0世纪80年代时,嘻哈文化成为全国性的文化现象。霹雳舞者无论男女,在会表演时都身穿运动服或其他运动服饰,他们在舞蹈中展现出了相似的体能,一度模糊了性别角色。
以上这些变化均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产生的,并未涉及时尚领域。这些实例展现了人们——尤其是那些边缘群体——把平常衣物进行改造、混搭,创造出新的时尚造型并赋予其全新意义的过程。该过程被人类学家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称为“拼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