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嗜好奶酪,但不少中国人觉得它吃起来很恶心。(图源:Getty Images)
但其实海参是珍馐美味,其单条售价可达100多美元(约合70英镑)。这样昂贵的定价多多少少和中国人对它的热爱有关。唐洛普明确写道,引发这种热爱的某个特殊原因在于:“中国人吃海参本就为享受其弹牙的口感。”随后她表示,中国菜很强调口感,汉语中描述口感的词也数不胜数。与之相比,说英语的人在描述海参的口感时,只会说“橡胶般”或“胶质感”。
她写道:“中国美食家会区分海参的弹牙感、泡发墨鱼干更为粘稠的胶质感和泡发猪蹄筋的筋道感。”你当然可以学会享受这类食材的口感,唐洛普就做到了。但毫无疑问,口感肯定不是西方美食家首先考虑的因素。
口味问题
若抱着找乐子的想法比较不同文化的饮食口味,心态自然要多轻松有多轻松,但这种比较的背后隐藏着更要紧的问题。当你发现自己吃不下别人大快朵颐的食物时,你们之间就会产生距离。饮食民俗学家露西•朗(Lucy Long)在《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中写道:“可入口和可口的差异,或许最显而易见于我们用其评价其他食客的方式。在我们眼中,认为本地食物不能入口的外国人很奇怪,或许还很危险——他肯定不属于我们这个群体。而觉得本地食物不可口的人,只是和我们的口味不同。”
我们并非生来就钟爱某些味道,若能正视这一事实,或许我们还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譬如,对现代人而言,人之所以进化出了苦味受体,是为了避开可能有毒的苦味食物。新生儿对苦味的负面回应非常迅速,但他们对甜味的反应则大不相同。然而,有些人已有了每日饮用咖啡的习惯,对美食家而言,黑巧克力也能成为他们的最爱。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查尔斯•祖克(Charles Zuker)是致力于研究味觉受体的生物学家。他认为,现代人品尝苦味食物是为了寻求刺激与新奇,或许也有涉险之意。保罗•罗津(Paul Rozin)是研究良性自虐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和着辣椒吞下苦味物,再去看催泪电影会让你的身体接收到危险信号,但实际上,由于清楚得知自己不会受伤,你反而会产生特殊的愉悦感。
亚洲食客在乎的是海参的口感。(图源:Getty Images)
很多游客在旅行途中已尝过少许外国食物。但未来某天,他们会选择多吃一些外国菜吗?你会一开始就决定旅游时要特意品尝似乎很怪异的食物吗?
或许“每月刺激”模式更能让你适应外国菜:如果你每个月都花好几天时间吃同一种奇怪的新食物,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对你而言,这种食物竟变得很平常,甚至还会很美味。
再次看到别人享受你讨厌的“美食”时,你或许就会想到人类味觉的可塑性很强,就能理解为何有的人在吃臭豆腐、维吉麦、海参、乃至中国朋友厌恶的奶酪时,都会很开心。
本文作者:韦罗尼克•格林伍德(Veronique Green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