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新一代人取个什么名字呢?

作者:爱新闻 叶霜艳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3-25 17:40:48

虽然保罗斯的话似乎只是指代某个时期,而不是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但他的看法多多少少存在预见性。用来指代某一代年轻人的词语寿命不会超过是十年。年龄大的千禧一代们(指1995年-1999年的高中生)曾经被称为“WHY一代”(Generation Y,他们不断地追问“Why?”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真正是没有意义的世界。2009年,《时代周刊》将其定义为1980年-2003年出生的一代),与之前X一代相呼应。老一辈的千禧一代和某些与众不同的千禧一代们则与这一称呼划清了界限。

2011年,作家多瑞•沙法尔(Doree Shafrir)在推特上说:“我既不属于X一代,也不属于千禧一代。我只是介于他们之间的少数人罢了。谁能替我发声呢?”

沙法尔曾经为Slate杂志写了一篇深刻的文章,内容关于卡塔拉诺一代(Generation Catalano,出生于七十年代晚期指八十年代初期的人,介于X一代和千禧一代之间)对杂志提出的建议。其中提到了一个1994年首播的电视节目,寿命虽短却好评颇多。她写道:“我们急切地希望定义每一代人,其实这是在一个越发异化的时代中产生的对于群体记忆的一种渴望,至少我们这一代是如此。千禧一代总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实际上,我们这一拨人却在过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与文化图腾密不可分,似乎有一种共同的经历在不断带领着我们找到自我。”

沙法尔只说对了一半。早在2011年她写下那篇文章之前,千禧一代在定义自身之时就已经有了怀旧情结。这是人类的共同特点,而不是某一代独有的。很明显,留恋过去并不总是好的。至少,这会影响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和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定义某一代的方式变了。这一代人变了,人类也变了。

1992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试图再造一个“第十三代”的名称,用以替代“X一代”。以下是作者尼尔•郝伊(Neil Howe)和威廉•施特劳斯(William Strauss)提出这一名称的过程:

美国的第十三代出生于1961年~1981年,年龄在11岁~31岁之间。人口学家把他们成为“小鬼们的一代”,不过这名字应该趁早抹掉。首先,这是错误的:出生于六十年代早期的群体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群体,约八千万人,这个数字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战后婴儿潮世代的数量;等到本世纪末,这个数字将会超过战后一代。第二,这个名字带有侮辱性——“高潮”(Boom)之后却是“萧条”(Bust),就像奇迹之后沮丧降临一样。“X一代”或者“无名之人”这一名称是由一个出生于战后婴儿潮的英国人第一次提出。小说家道格•库普兰(Doug Coupland)出生于1961年,他作为X一代,就曾经为同龄人辩解。《旧金山纪事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记者尚恩•尼克斯(Shann Nix)也像库普兰一样。他曾表示,“posties”(post yuppies的缩写,即后雅皮士)这一名称把这一代置身于战后婴儿潮一代的阴影中。

这样吧,我们给这一代年轻人一个不是标签的标签,它跟婴儿潮一代无关。如果我们追溯到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那一代,所谓“第十三代”其实就是知道美国国旗和宪法的第十三代子民。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数字13也是一个严酷的考验、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或许它是电梯从不停止的一层,或许它是面包师视而不见的一个甜甜圈。或许它是一件外套的第十三个挂牌,就像在一个高风险的二十一点游戏中,幺点一举得胜一样,这个名称对被低估的一代人来说,未免太过简陋。

幸而“第十三代”从未流行过。人们接受“X一代”这一名称,草率地给一代人下定义,草率得都赶上“千禧一代”这个定义了。

类似地,早在千禧一代还被称为“WHY一代”的时候,也有人为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婴儿给出了其他名字,比如“二次婴儿潮一代”(echo boomers)、“短暂繁荣的婴儿一代”(baby boomlet),与他们的父母都有所联系。1997年,琳达•李(Linda Lee)在为《纽约时报》撰稿时写道:“为什么不把他们叫做‘电子宠物的一代’(Tamagotchi Generation)呢?他们喜欢高科技或者可爱的东西(正如1995年电影《婴儿》表现的一样)。他们向全球市场敞开怀抱,并且坚持维护自己讽刺的权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文化评论家们第一次嘲笑新一代的价值观的时候,千万个千禧婴儿们尚未降生。1994年,《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特约编辑里奇•科恩(Rich Cohen)玩笑性地把这一代称为“小小的一代”(The Small Generation),“这一代生于罗德尼•金(Rodney King)绯闻事件之后,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之前……这一代只知道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这一个总统,似乎还要叫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妈妈。”

科恩写道:“这小小的一代对美国如今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们不仅逃避就业(他们几乎无人工作),而且像水手一样不讲卫生。他们挖鼻孔,弄脏了内裤却只会大喊大叫,希望别人来帮着洗干净。”

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嘛。人们普遍把这归咎于代沟,这样的固执又催生出一些情理之中的话,这让科恩觉得很讽刺。

1992年,郝伊和施特劳斯为美国《大西洋月刊》撰稿时写道:“如果对婴儿潮一代的人来说,成为充满怨恨的老一辈是一种新奇的体验的话,如果第十三代人觉得生活已经七零八落、溃不成军的话,那么重复着不同时代节奏的美国子民们就可以试着采取一些安慰的措施了。每过八九十年,美国那些自以为是的中老年清教徒和四处流浪、追求生存的新一代成年人们都会遭遇这样的代沟问题,”

考虑到后千禧一代再有几年就要进入大学,还有少部分人会避免就业,我看这样的时代循环又将会重演。

那么,我们应该叫他们什么呢?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该给新一代人取个什么名字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