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罗曼·穆拉多夫)
如果要给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这本新小说加个副标题,大概会是“卜茶小贩梅弗卢特·卡拉塔斯和他朋友的冒险和幻想,以及伊斯坦布尔1969到2012年的城市记忆”。听起来是不是比书名《心中的陌生人》(A Strangeness in My Mind,另译《我意识里的怪癖》)确切多了?不过,这么个标题读来肯定拗口,而书中的复杂叙事也就荡然无存。也难怪,它好像在告诉你,“嘿,这本书也就那么回事,无非写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喧闹都市40多年的现代史嘛!里面有一大堆人物,他们的阶级、性别、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统统不同。主人翁就是那个小贩嘛,做做梦,冒冒险,是不是蛮轻松的一本书呢?”其实,本书既不带帕慕克惯有的插科打诨,也没有我说的那么复杂。《心中的陌生人》行文简洁平实,却写尽了伊斯坦布尔繁复的都市掌故。
小说主人翁梅弗卢特(Mevlut)与其他帕慕克笔下的角色一样,是个满身冲突的人物。帕慕克工于描写土耳其文化中的新旧矛盾(他在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理由是“他在追求其故乡城市忧郁灵魂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织的新象征”),多部作品中的主人翁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见证。从《雪》(Snow)中的卡(Ka),到《纯真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nocence)中的凯末尔(Kemal),再到《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中的黑(Black),新作主角梅弗卢特无疑是其中最敏感、最纯真,却也是最平凡的。简单来说,他是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表兄苏莱曼(Suleyman)觉得他头脑简单,不可救药。好友菲哈特(Ferhat)评价道,“他就是个怪胎,可心地善良”。而他的小姑子则认为他“可天真了,像个小男孩”。然而,外人的评价却恰恰彰显了梅弗卢特复杂的内心。别说他人一概不知,连梅弗卢特本人有时也理解不了自己,那个“心中的陌生人”让他困惑不已。直至本书结尾,作者也未把所有的秘密和盘托出。不过在小说开篇,帕慕克却向我们透露了梅弗卢特一生的挚爱。
小说第一章,我们见到了梅弗卢特的妻子拉伊哈(Rayiha)。两人从相遇到结婚,活脱脱是莎士比亚喜剧的桥段:梅弗卢特在兄弟的婚礼上对一个年轻女孩一见钟情,后来私奔时,却发现对方并不是一眼爱上的女孩萨米哈(Samiha),而是她姿色欠佳的姐姐拉伊哈。尽管造化弄人,梅弗卢特却悟出了婚姻的本质,找到了内心的真爱。不过,这仅仅是开端,随着叙事层层推进,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起伏,打破了梅弗卢特原本平静的生活,这也成了小说主线之一。
梅弗卢特的第二大人生挚爱,便是走在夜晚的伊斯坦布尔街道上,叫卖卜茶(boza)。这种由小麦酿造的饮料,曾“颇受土耳其人欢迎”。但到了1920年代,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取消了酒精禁令,卜茶便渐渐被人遗忘。如此一来,梅弗卢特似乎成了旧时代的小贩,“一个代表过去的活标本”,这一点他心知肚明。然而,他信仰上帝,更将卜茶奉为神物。“神圣的东西,”他争辩道,“为什么非得带伊斯兰色彩呢?咱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也是神圣的。”卜茶不仅是宗教圣物,也是政治象征:小说中新崛起的伊斯兰宗教团体要求重新颁布禁酒法案,梅弗卢特一下子觉得,人们定会重新认识卜茶的价值,自己的生意也会大有起色。对梅弗卢特而言,卜茶成了他生活的伴侣,智慧的源泉。他与伊斯坦布尔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不一样,后者追名逐利,“坚信每一次失败背后必有幕后黑手”。梅弗卢特则认为,世界虽复杂纷扰,但无非由众多简单之物与已知之事构成。
生活如网,包罗万象——不知算不算得上大智慧,但这无疑成就了一本杰作。在简洁的开篇之后,读者被带回了梅弗卢特的童年,伴随他一起成长,上学,找工作,服兵役,成天自渎,到最后步入婚姻殿堂,诸事种种,几乎就是《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的翻版。然而,小说字里行间都可见作者用心,以小人物生活为契机,展现出真实的浮世绘。本书叙事精到,以第三人称过去式贯穿主线,不时穿插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有趣的是,各个角色如若分身,直接与全知叙事者进行对话,谈些无关痛痒的事,比如,“写那干啥,你可别再瞎编了”或者“我感觉你一直在背后说我的不是。你是不是又告诉他们我在村里咖啡店看电视时睡着了?”幽默之余,也丰富了小说故事,增加了叙事张力。
不过,伊斯坦布尔对梅弗卢特而言,意义非凡。帕慕克在小说中重现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从卜茶的历史,到城中的建筑,再到电力技术的革新,不得不说,撇开满脑忧思的主人翁与错综复杂的情节,《心中的陌生人》展现了口述史、地域志、政治与文化的跨界。
当然,这并非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帕慕克也没有想要致敬乔伊斯(James Joyce)、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品钦(Thomas Pynchon)等人的意愿(注:三人都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作品包罗万象,晦涩难懂)。读者只能从梅弗卢特的故事中瞥见其他人物的生活点滴与城市历史。忧郁的故事背后,隐藏着非凡深意,却未被明显点破。全书叙事平实,近乎波澜不惊,有时甚至显得无趣。然而,满纸历史并不需要惊悚来点缀,无尽陌生也无需疯狂来调味。真正高明的反讽与悲剧,并非刻意为之。显然,帕慕克做到了这一点。本书笔力精到、题旨深刻、情感内敛,叙事天马行空、出其不意,却一针见血,可谓绝佳之作。
本文作者:马丁·赖克(Martin R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