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诺曼(Philip Norman)版的《保罗·麦卡特尼传》(Paul McCartney: The Biography)因其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度而备受推崇,他在书里向人们描绘了甲壳虫乐队里的“萌甲虫”。
保罗·麦卡特尼:多情,而又不失睿智。摄影:西霸图片社/雷克斯(Rex)
媒体界有句话是“绝对不要写授权的传记”,因为你很可能会发现整个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被删去或是隐藏起来了。菲利普·诺曼也给约翰·列侬(John Lennon)写过传记,而他对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整个一生的记录是在官方默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麦卡特尼不会直接干涉传记的书写,也不会主动提供信息。诺曼在1981年出过关于甲壳虫乐队历史的书《Shout!》,因为这本书他被认为是反保罗派(“披头士有3/4是约翰·列侬”——这是一句大实话)
对披头士神话的质疑中,有一部分是针对麦卡特尼个人的,主要的内容是抱怨他一直维持着太安全的形象,太软弱,和约翰·列侬完全相反。列侬是更加尖锐和叛逆的摇滚歌手,而“萌甲虫”保罗天真无害,长于作曲和贝斯,但是比起“酷甲虫”列侬总是缺失了一些火花和个性。列侬本人也主张这种看法(之后小野洋子也夫唱妇随地认同),在乐队解散之后还推出了《Tomorrow Never Knows》和《A Day in the Life》,对打他所谓的“祖母音乐”《When I’m Sixty-Four》和《Your Mother Should Know》。
诺曼则向我们展示了事情完全不同的一面。早期披头士蜗居在汉堡时,靠着在酒宴表演维生,那时麦卡特尼就非常热衷参加这种纵情声色的场合。后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也就是Fabs的黄金时期,麦卡特尼又投身新兴的伦敦地下乐队,支持印迪卡书店和画廊(也是在这里列侬遇见了大野洋子),帮忙建立《泰晤士报》国际版,发掘先锋创作人,像是斯托克豪森(Stockhausen)和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而此时的列侬,正如保罗后来所说的,“在该死的惠桥靠教授打高尔夫球维生”。
麦卡特尼在音乐创作上从不比他的搭档逊色。那时寄宿在演员女朋友简·亚瑟(Jane Asher)家里的麦卡特尼是乐队里最全能的乐手,也是古典主义的拥趸,他为《埃莉诺·里戈比》设计了一段弦乐四重奏,和《便士巷》《草莓园》一样成为传世经典。他们的御用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评价是:“约翰是柠檬,而保罗是橄榄油,在一起才是完美搭配”,对披头士的奇迹二人都功不可没。
大众对其的定位是总是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说话和蔼可亲但是毫无营养,诺曼巧妙地把这种说话方式称为“舒芙蕾式谈话”。他爸爸是一个业余音乐家,受他爸爸的影响,他对古典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而且在单飞期间他的创作经常受到情感的牵绊,他坚持要推出专辑《Wings》,虽然这张专辑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平平无奇的《Silly Love Songs》成为他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大热单曲。)
仿佛是对早期的错误判断心有愧疚,诺曼对麦卡特尼单飞后质量不太稳定的创作甚少指摘,对他为人所诟病的性格上的一些特点也是草草带过,比如他突然间开除合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让甲壳虫乐队其他成员备受煎熬的控制欲,还有对Wings乐队成员的不公薪酬待遇冷眼旁观。
诺曼在描述70年代的一些社会事实时也出现过偏差。对于庞克暴动他老生常谈地归结为莫西干头和安全别针的风潮,简直是灾难。他还说《Wings Over America》,《Mull of Kintyre》里无聊得要死的华尔兹和《Paul and Linda》的录像带(一帮富豪做着嬉皮士的梦)完美地呼应了冲撞乐队咆哮的那句歌词“伦敦在燃烧现在开始无聊”,而琳达的有意的撩拨——他的乐队里出现了个女性——则是Slits和Raincoats等女子组合走俏的原因。同样令人不安的是,他说凯特·布希(Kate Bush)在1978年的作品《呼啸山庄》里灵动的声音使得小野洋子刺耳的呻吟也显得符合主流。”见鬼,根本没有这回事。
而在事业方面,麦卡特尼一路走来也是顺风顺水,即使是1984年不太受关注的电影《代我向百老汇致敬》也拿到了专辑第一名的成绩。他是个工作狂,出专辑,开巡演,和其他人合作从未间断。20世纪90年代英伦摇滚的崛起使得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在他的主导下披头士选集得以推出。即使他此生的挚爱琳达的过世似乎对他的高产造成了影响,但他还是没有停下,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古典曲目的创作上,比如《Standing Stone》。
考虑到市面上关于披头士四子的书多如牛毛,这本书没有一些新的爆料也属正常,虽然这里首次披露了麦卡特尼在日本监狱里度过的不快的九天。当时(1980年)东京的海关在他的包里搜出了半磅的大麻。这一段还提到了保罗对大麻的迷恋以及她和琳达之间关于嗑药发生的争执。除了东京这段,还有其他一些爆料。
有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着墨过多。和希瑟·米尔斯(Heather Mills)不愉快的婚姻占据了80页的篇幅,还详尽介绍了2008年闹得人尽皆知的离婚案的后续。(当时一个律师把这件事称为“法院大战”)这些事件打断了对一个天才艺术家(也是当代最成功的创作人)以及他复杂矛盾的个性的塑造。尽管具有商业头脑,他还是保持着一个艺术家该有的骄傲。当素食运动的倡导者彼得·考克斯(Peter Cox)第一次遇到保罗时,保罗就出其不意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选择站在恶的一边,会产生多大的‘示范效应’?”
《保罗·麦卡特尼传》售价25欧
原文选自:卫报
译者:爱新闻 魏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