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德对儿童节的态度,则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东德坚定跟随老大哥,以6月1日为儿童节,更强调国家化、集体化。庆祝形式也以学校组织的郊游等为主,体现了集体关怀的特征;西德则是自由至上,“大撒把”型管理,“你们随便玩啊”的风格。
儿童节在哪天过,在德国成了政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则成了划分意识形态集团的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讲,东德式的纪念方式更为我们熟悉。比如关于六一节的各种文艺作品中,最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是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来自于1955年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描述的就是某一年六一节,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北海公园划船的情景。
在我国儿童节宣传画中,占据画面中心的常常是老师。上图为“让我们荡起双桨”插画
这首歌后来广为传唱,以至于片名“祖国的花朵”成了小孩子的专用比喻对象。这也可视作六一节政治化的一个缩影。
三、儿童节商业化,可能不一定是坏事
而今谈起“六一”,家长们在为孩子庆祝的同时,难免苦笑一声:又得花钱了……
的确,如今的六一儿童节是个非常商业化的节,商家无孔不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搞不出的噱头。带孩子玩一趟游乐园,吃一顿好的,买点文具,一家人过一次六一节花费上千元,一点不夸张。于是,媒体又开始议论:六一节过分商业化,是不是好事?
且不论商业化是否到了“过分”的程度,单说商业化本身,是看不出什么可黑的点的。让我们回忆一下,举凡深入人心的节日,是不是都是高度商业化的节日?而且人们越是打心眼里想过的节,就越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