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容易上当?

作者:爱新闻 王一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6-07 16:11:38

为什么人们容易上当?

我们的大脑不允许微不足道的小事阻碍我们在脑海中编一个好故事,却让谎言轻而易举地侵蚀我们的心灵。

如果要证明人们容易上当,就回想一下“吃人肉香蕉”攻击事件。2000年1月,一系列连锁邮件开始报道进口香蕉导致人们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罕见疾病,病发时皮肤逐渐发紫、发黑,出现水疱,需从肌肉与骨骼中分离并清除。

据连锁邮件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当时尝试掩盖传染病暴发的消息以避免公众恐慌。面对生命威胁,收到邮件的人们纷纷将这一消息散布给朋友家人。

显然,所谓的生命威胁纯粹是危言耸听。但截至1月29日,迫于舆论压力,美国疾病防控中心(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发出官方辟谣声明。

辟谣有用吗?毫无作用。不仅没有平息谣言,反而火上浇油。短短几周内,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就收到无数求救者电话,不得不开设一条“香蕉专用”热线电话。事实被严重歪曲后,人们竟开始把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当做谣言的源头。甚至到现在,此谣言的新版本有时还会重新激起人们曾经的恐惧。

我们也许会嘲笑这些牵强的都市谣言,它们就像“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麦莉·赛勒斯(Miley Cyrus)和梅根·福克斯(Megan Fox)都已被杀死并被其山寨明星顶替”这类流言一样可笑。但人们脑洞大开时却会让更可怕的流言也得以传播,例如:相信艾滋病病毒(HIV)无害、并可以由维生素补充剂治愈;相信911事件是美国政府的内幕操作所为;相信戴上锡纸做的帽子就能防止FBI读取你的思想。

为什么凿凿铁证面前仍有如此多虚假信念在混淆视听?为什么遏制谣言的做法反而为谣言推波助澜?此事无关智力。哪怕诺贝尔获奖者都曾上当拥护匪夷所思、毫无根据的理论。但近期心理学方面的一些进展也许能回答这些问题,说明编造一个能够绕开大脑“骗术过滤器”的谣言有多容易。

为什么人们容易上当?

阴谋论者说,女演员梅根·福克斯已经死亡,并被其山寨明星顶替,此说法不止一次出现。(图源:盖蒂图片社)

一个令人羞愧的说法是:大家全部都是“认知吝啬鬼”,为了省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大脑宁愿用直觉判断,也不愿做分析。

举一个简单例子,请大家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摩西(Moses)上方舟(the Ark)时,每种动物各带了多少?”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是哪个国家的总统?”

10%-50%的人在答题时注意不到建方舟的人是诺亚而不是摩西,以及玛格丽特·撒切尔是总理而不是总统,哪怕事先明确要求他们小心陷阱。

这一心不在焉的现象被称作“摩西错觉”(Moses illusion),它说明了人们轻易就能错过话中细节,喜欢用综合要点来代替细节。人们通常先判断某消息在“感觉”上是否正确,再选择接受或拒绝它。“哪怕我们‘知道’我们应该立足于事实和证据,却也只是靠感觉决定,”南加州大学的艾琳·纽曼(Eryn Newman)在她即将发表的论文上这样总结关于谣言的最新研究。

基于迄今为止的研究,纽曼表示,我们的直觉反应只围绕着五个简单问题:

1.这个事实有可靠来源吗?

2.其他人相信它吗?

3.有大量证据能够证明它吗?

4.它和我的信念有冲突吗?

5.它讲的故事精彩吗?

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受琐碎的、外界的、与真相毫无关联的细节影响。

当人们考虑其他人是否相信这个说法,和说法的来源是否可靠时,通常倾向于相信熟悉的人,这意味着,越是见到有人这样说,人们就越会不假思索地相信这个说法。纽曼说:“我们评判真相时,从不考虑持该说法的人是不是专家。”除此之外,人们也不能计算有多少人支持一个观点:当持此观点的人在没完没了的新闻节目上重复他们的观点,就会创造一个错觉,让人以为这个观点很普遍,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而结果就是,大家又会信以为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