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蟾蜍和自我:艾诺·洛贝尔教导千禧一代珍视自我个性

作者:爱新闻李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6-14 13:44:44

青蛙、蟾蜍和自我:艾诺·洛贝尔教导千禧一代珍视自我个性

艾诺·洛贝尔(Arnold Lobel)的作品教育孩子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个性。

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的人)常被称为“数字一代”,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我们最初也是在书香中长大的。影响我们个性的东西不单是电视机和互联网,还有老式的印刷书籍。洛贝尔帮少儿读者做好了成长的准备,在这一点上至今恐怕没有哪位儿童文学作家比得上他。

《青蛙和蟾蜍》(Frog and Toad)系列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共有四册,每册各有五个故事。该系列经久不衰,至今仍是洛贝尔最受欢迎的作品。青蛙和蟾蜍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组成了一对奇怪的搭档,洛贝尔通过他们之间的友情说明人类依附关系的起起落落,同时还探讨了关于生活、哲学和人性的真理。不过,人际关系并不是这本书的唯一主题。在这个系列以及较不出名的1975年作品《猫头鹰在家》(Owl at Home)里,洛贝尔提出了个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直到数十年后依然能激起人们的共鸣。他通过这些作品提醒读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害怕做自己。

尽管与一般读者的生活环境相比,青蛙和蟾蜍的世界可能充满了更多田园风光,但大多数人仍能认可并理解书中这对好朋友的种种处境。他们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决定呆在家里还是出门,吃曲奇吃得停不下来,难以坚持完成每日计划。青蛙象征人务实、理性的一面,蟾蜍象征冲动、暴躁的一面。两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时有出人意料之举。在《颤抖的滋味》(Shivers)这篇精彩的故事里,青蛙显然是个鬼故事迷,他告诉蟾蜍自己小时候遇到过“老黑怪”,也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在《那天他们去游泳》(A Swim)里,蟾蜍面对讥笑自己泳衣的动物们,选择平静而轻蔑地走开。

洛贝尔的很多故事象征了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既好玩又愚蠢的冒险经历,但有些故事却触及了更深的层面。在《单独一人》(Alone)这篇故事里,当青蛙决定单独呆一会儿时,蟾蜍沮丧不已。青蛙解释说独处没什么不好的。他说:“我想要一个人静一静,想一想这一切是多么美好。”洛贝尔在单行本《猫头鹰在家》中,将这个主题处理得更为直接。《猫头鹰在家》虽不如《青蛙和蟾蜍》系列出名,但洛贝尔认为这是自己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本书提醒读者从反思中学习,被视为一部探讨独处的伟大文学作品。

在《奇怪的堆堆》(Strange Bumps)这篇故事里,猫头鹰见自己的膝盖把床上的被子拱了起来,顿时惊恐不已。这个故事滑稽可笑,却生动地描绘了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奇遇,同时也是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有时显得古怪、带有威胁性的身体。故事里的猫头鹰离开被窝,象征着我们要欣然接受自己的身体,别被歪曲的观点所蒙骗。

《猫头鹰在家》中最特别的故事大概就是《眼泪茶》(Tear-Water Tea)了。在这篇故事里,猫头鹰用自己的眼泪沏了一壶特别的茶。为了流泪,他开始想一些难过的事情,比如“歌不能唱,因为歌词已经忘掉了”,还有“铅笔剩下短短一截,不能写字了”。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从书店里的虚无主义文学区直接跃入了儿童文学区。猫头鹰的眼泪是为生活中那些支离破碎、不合情理的事物而流的,他唯有接受这些遭遇,泡一壶茶来品味悲伤。

洛贝尔是个极其内向的人。他去世后,讣告上写道:“他幼时个头矮小,体弱多病,在学校饱受欺凌。但他写的故事令同学着迷不已,这弥补了他身体上的缺陷。”1955年,洛贝尔刚从艺术学校毕业,即与阿妮塔·凯普勒(Anita Kempler)结婚。凯普勒后来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插画家,创作丰富,备受赞誉。两人时有合作,堪称众多童书作者之中的强强夫妻档。然而,洛贝尔的性取向对其作品有何影响,惹来外界猜测不断。作家凯瑟琳称洛贝尔“多年来一直隐瞒同性恋身份”。 《儿童文学中的疯狂恶作剧》(Wild Things: Acts of Mischief in Children’s Literature)一书分析了洛贝尔如何做到大半辈子“游离于主流之外”,甚至在晚年出柜之前便已不融于主流生活。

青蛙和蟾蜍被誉为推动儿童理解同性恋情的重要力量。去年,作家芭芭拉·巴德(Barbara Bader)写了一篇文章谈“五大同性恋绘本奇才”,便把洛贝尔列入其中。她写道:“在这篇基本上只有两个角色的幽默短文里,互相争论的青蛙和蟾蜍可能是一对相爱已久、爱开玩笑、互相迁就的伴侣,也可能只是沿袭碧雅翠丝·波特(Beatrix Potter)的风格拟人化的动物。”

洛贝尔本人则只是简单地说:“青蛙和蟾蜍确实是我自己的两种人格。”读者学会把青蛙、蟾蜍和猫头鹰作为个体来看待,当这些动物直面恐惧与梦想时,学会去理解他们微小而平凡的努力,去思考他们行为的意义。在洛贝尔笔下这些可爱又滑稽的动物的帮助下,我们这一代人得以做好准备,来应对这个丰富多彩、有趣却又可怕的世界——这个我们如今正在共同建设的世界。但愿这些动物还能继续引起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共鸣。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爱新闻 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