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记得以往所学知识的能力很有现实意义,而我们具有这项能力的原因与智力的本质相关。
智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类似于脑力功率,一个人一次究竟能记住多少的信息碎片,以及他如何才能高效地使用这些信息。研究者通过一些简单的任务衡量这项功能,例如快速地比较两条线的长短,或者逆序复述一列数字。智力的另一部分类似数据库功能,主要指某个人知道的事实性知识或获得的能力,如阅读和计算能力。这部分功能可以通过单词或百科知识测试。
研究者早已知道,上学有助于提高智商。问题在于,上学是否能通过提高脑力功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库,或者提升智力的某些部分,来让人变得更聪明。最近发表在《心智与成长》(Psychology and Aging)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校学习时间较长的成年人在简单的脑力判断(例如线段比较)上,并不比受教育短的人迅速。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上重点学校对提高学生脑力功率并无帮助。相反,学校教育能令学生增长事实性知识和具体的脑力技能,从而令他们更聪明,比如分析历史文件和学习数学解题步骤。
这种学校教育视角包含两层意义。如果学校教育的意义来自于学生学习的内容,那么就需要弄清楚,究竟什么内容会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至关重要。答案好像可以直观得到,但其实也是主观和复杂的。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不会用到平面几何、空间几何和三角函数知识,但学习这些可以提高感知物体空间关系的能力,而在未来几十年内,该能力可能有助于解决无数问题。
上述研究也说明,学习顺序与学习内容同样重要。复习回顾可以防止遗忘,几年不断的学习有助于某些知识的永久记忆。所以,当我们在思考希望学生学习什么时,仅仅考虑内容并不够。有证据表明,学生必须在几年间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使用这些知识,才能终生铭记。
传统而言,一些教育者认同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学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困难无趣。20世纪早期,教育理论学家认为学生应该学习拉丁文,并不因为拉丁文是一种有用的语言,而是因为学习拉丁文有助于锻炼逻辑思考能力。尽管这一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被弃用,但21世纪的教育理论学家依旧认为,技术的发展让记忆变得没有必要,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头脑是一块多功能的肌肉,其获得的能力与用来锻炼的任务无关。不过,似乎两种理论都有不足。
关于教育方针的论争往往侧重于结构性话题,例如教师能力、资质要求、特殊学校的管理政策等。但关于人类记忆的研究表明,学术内容与学习顺序(例如课程安排)都是决定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但并都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换言之,或许最重要的并非脑力练习。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爱新闻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