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尼穆斯·波希画笔下的地狱,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8-03 18:00:22

在那种表达中,波希当然是借鉴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博物馆馆长查尔斯·德莫伊曾经在荷兰组织了一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展览,纪念这位艺术家诞辰500周年。波希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后的审判》就像一个战场,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想象出来的意象。波希出生时正赶上百年战争将要结束之际,在那场战争中,超过三百万的人民惨遭屠杀,圣女贞德活活被烧死。他对于那时的现象记忆深刻。从很多方面来看,他所想象的地狱就是一个进行血腥战斗的水晶玻璃球,也就是罗马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在一个世纪之后展开的战斗。当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里的异教徒被人用乳房撕裂器和膝盖分离器进行拷打。

近代对战争的渴望与中世纪时期相比,不再如此残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后,萨尔瓦多·达利、勒内·马格里特等一些超现实主义者又重新激起了波希式的创作兴致。这些艺术家不仅仅是被他的怪诞的性场景吸引(达利的《伟大的自慰》有所体现),同时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艺术家的价值,他对地狱的描绘折射出的数百万人的痛苦和死亡。现代生活本身就是痛苦的:毒气、痢疾、弹震症(士兵因战争而得的一种精神疾病),扎着绷带的截肢者蹒跚地穿过没有树木的荒地。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在描述战争的毁灭性时指出:“比起虚构的天堂,我们肯定会更喜欢真实的地狱。”

19世纪,自从摄影和电影兴起以来,恐怖图片通过报纸和电视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已经成为看可能。所以波希当时描绘的残暴行为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人们正处于对越南战争的恐惧当中,于是开展了一场学术争论,涉及波希道德主义下的暴力观和性自由的嬉皮士概念。比起他的作品,那些大屠杀中的景象更为令人惊异:士兵们放火烧了木屋,用机枪杀死了妇女和小孩,人们用带刺的铁丝网和有毒的食物摧残受害者,以射杀牛和狗为乐。

波希描绘的地狱也与某些现代形式的折磨不谋而合,就像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中的犯人会遭受美国士兵的折磨一样。那些监狱里传出的影像着实有些荒谬,但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士兵站在一堆赤裸裸的人身体上,面露出狰狞的笑容;拉着带着项圈的人在地板上的血泊中前行;对教徒进行电击。波希描绘的场景或许在儿童读物中会有所淡化,但他的创作其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他让人们认识到了ISIS(极端恐怖组织)的罪恶,他们为末日审判高歌,赞美性奴,并且歌颂神圣墓碑的毁灭。

几个世纪以来,波希对于地狱场景的这些描述深入人心,除了他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这般再创造的根本原因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日记和书信资料的缺乏使得他的黑暗意象在当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励了新生代的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人更想要去了解他并重新定义他,也使人们不断思考他的作品是如何继续传承当今文化的。尽管当今的世界已经与16世纪有所不同,但是波希的创作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影响却都是一样的。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译者:崔雪璐 编辑:钦君

希罗尼穆斯·波希画笔下的地狱,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