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真的不好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9-07 17:15:56

沉默寡言真的不好吗?

英国人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沉默寡言且冷漠的民族。但是真的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说法吗?克制住情感真的不好吗?

美国人直言不讳;法国人浪漫高傲。而若要定义英国人,或许当属极端克制。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情况,否则在公众场合哭泣是不受欢迎的;勇敢的英国人民更愿意“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注:Keep Calm and Carry On是1939年二战开始时英国皇家政府制作的海报,原计划在纳粹占领英国后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后由于空战胜利被秘密销毁,只有一些被保留。2000年被人从前人遗物中发现并被众多商家印刷发行,作为产品的装饰主题。)

至少理论上讲是这样。不过,这些成见真的准确吗?如果不考虑国籍因素,身为一个情感克制的人,就能让你看起来更勇敢吗?抑或是会被认为情绪木讷?

尽管存在这样的民族成见,英国人的情感克制实际上仅局限于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大约从1870年到1945年。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历史与情感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motions)主任托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在《哭泣的大不列颠》(Weeping Britannia)一书中写道:“这是一种适合公众学校教育的态度,也符合当时殖民统治世界各国的大英帝国形象。”

沉默寡言真的不好吗?

尽管存在民族成见,英国人的情感克制实际上仅局限于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大约从1870年到1945年。(来源:Alamy图片库)

而在这之前,英国人其实向来情感丰富。即便不露声色的维多利亚人也曾是如此,实际上,他们曾是一群多愁善感的人。比如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写出了小蒂姆这样苦难的人物,牵动人心;又比如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在她1837年登基之日听到民众的欢呼与喝彩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据迪克森所讲,英国人克制情感的态度在二战后开始有所松动;到了20世纪60年代,情感专家曾公开鼓励大家谈论情感。不过,尽管如今的晚间档有不少催人泪下的电影以及电视真人秀节目,这一传统直到今天依然有所保留。迪克森说:“在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有不少催人泪下的镜头。我认为我们中有一些人乐于抱有这一成见,即便事实并不如此。克制情感已经成为了一种怀旧对象。”

话虽如此,英国人或许依旧比其他国家的人冷漠。尽管科学家并没有特别研究过英国人,但东西方国家在情感表达上的确有很多文化上的不同。比如,日本人更容易感觉自责、羞愧、有负罪感——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也更强——而美国人和欧洲人则更容易体会到愤怒、恼火和骄傲。

沉默寡言真的不好吗?

与美国人和欧洲人相比,日本人更容易感觉自责、羞愧、有负罪感。(来源:盖蒂图片社)

这可能要归因于不同文化在某些情感上的价值观。比利时鲁文大学的情感研究员巴特加·梅斯基塔( Batja Mesquita)认为:“你们国家的人会如何反应——或者你认为你们国家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这将决定你的情感发展进程,包括你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人们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或许也是因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2007年,牛津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发起一项民意调查,超过2500名英国人参加。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24小时,声称“把一切情感都表露出来”的人还不到20%,尽管72%的人都认为压抑情感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19%的人表示,他们不记得最近一次释放情感是什么时候。

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在心理学家看来是“压抑情绪”,这也是人们用来管理自己情绪的五大经典手段之一。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格罗斯(James Gross)认为:“情感会在很多不同情境下释放出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得以展露。”

一种方法是避免刺激情感的环境;另一种方法就是创造一种情境去激发你的积极情绪而不是消极情绪。或者,你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摆脱自己情绪的控制。一旦情况发生,你要学会从另外一种角度看问题。再或者,你也可以试着压抑情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