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头脑里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31 16:17:52

你知道头脑里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吗?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一生中给自己最爱的弟弟提奥(Theo)写了数百封信。19世纪80年代初,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头脑中已经构思好了,可以毫不费力地挑出一块土豆地了。”那时他已是而立之年,刚开始将自己定位为艺术家。比起与他人交流,文森特写信更像是在自说自话,而且他似乎也并不需要回应。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表达内心繁杂想法的途径,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他找到自我方向,从而完成创作。杜伦大学心理学教授查尔斯·费尼霍夫(Charles Fernyhough)在他的著作《心灵物语:自我对话的心路历程与学问》(The Voices Within: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ow We Talk to Ourselves)一书中指出,梵高的信件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脑海中的声音与各自的想法、决策、创造力甚至是意识本身的关联,而后者属于更大范畴内的问题。

人们的“心声”是费尼霍夫研究的主题,他认为这一声音捉摸不定、变幻莫测,不但毫无章法而且极不和谐。他在书中谈到,“一颗孤独的心灵实际上就像一首合唱曲”。假如此刻某人内心的旋律进入你脑海,你会听到什么?知道说话人是谁,交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这些都是模棱两可的东西。揣测一个人的想法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别人身上其他的复杂因素,岂不是难上加难?费尼霍夫还写道,“我的前辈曾经警告过我,我们自己的想法本来就已经很难描述,再去研究他们的想法是永远不可能有成果的”。

尽管如此,费尼霍夫仍然对于未知领域怀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更是在自己早期的著作《光芒碎片》(Pieces of Light)中,巧妙地以人类记忆为例,指出我们回忆过去生活的方式是极其短暂和主观的。在《心灵物语》一书中,他再次解释了这一复杂的心灵体验,同时又点出了其中蕴含的人类特质,这得益于他在实验室中经常处理这类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调查,他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展开研究,力求面面俱到。人们的“心声”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从满腹牢骚到各抒己见,情因人而异。费尼霍夫因此产生疑问:这些声音是怎样又是何时开始进入人们大脑中的?幼儿接收的方式和成人一样吗?这些声音和精神分裂中出现的幻听有什么区别?病态的幻觉与宣称能听到上帝之声的中世纪神秘主义派描述的非凡体验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这些都是费尼霍夫探索的问题,其中他很好地诠释了内心的声音对创造的作用。很多作家认为,内心的声音是指导他们写作的工具,是指引他们穿过黑暗的光亮。作家席莉·胡思薇(Siri Hustvedt)曾说:“不是我在写作,是我被叙写。”科学证据也证实了她的说法。在某次研究中,费尼霍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南加州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发现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心声”有关。

《心灵物语》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人文学科读本,但是费尼霍夫对篇章内容没有合理编排,文风不紧不慢,还时不时花大篇幅介绍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一些对标准化测试和不同研究方法的详细解释可能会让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很显然,费尼霍夫似乎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身心状态——他们的“心声”可能会因此遇到阻碍。但是只要读者努力排除阻碍,就能锻炼出一双“顺风耳”,从中听到对自己不同“心声”的私密解读。

你知道头脑里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吗?

《心灵物语:自我对话的心路历程与学问》 查尔斯·费尼霍夫/著

307页,基础书籍出版社,27.5美元

原文选自:纽约时报

译者: 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