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09 17:07:12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短信交流的画面会让观众感觉乏味

首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的文字不是一个个单词,而是一连串的问号与感叹号。这串符号出现在1900年上映的《被碾过的感觉》(How It Feels to Be Run Over)这部电影中,该电影时长只有一分钟,而这些符号的作用是对电影里的高潮部分——撞车后果的强调。

在“??”“!!!”“!”这三个表示感叹的符号出现之后,电影屏幕上又先后依次闪现出以下几个单词:

噢!妈妈这下会高兴了

“历史上,这部电影如果说不上是首次,那也算是首批要求观众看字幕的一部电影了。”格里高利·罗宾逊(Gregory Robinson)在2011年《文学/电影季刊》(Literature/Film Quarterly)中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这一信息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字与阅读本质的疑问,直到今天电影制作人仍旧在探索之中。就如同罗宾逊问的那样:“如果文字不再限于书本,它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一个世纪过去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但也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自从电影与文字发生首次碰撞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还具有讲故事和文体学上的功能。作为一种叙事框架,将书本内容大声朗读出来是用来描述电影的传统比喻。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不管是迪士尼电影1959年版《睡美人》(Sleeping Beauty)还是更近些年的经典之作,比如1987年版的《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

“1988年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是首部从正规意义上讲述电子交流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电影。”诺亚·吉特尔(Noah Gittell)在2014年《大西洋报》(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但这部电影改编自更早的一部电影——1940年的《街角的商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在这部电影里两位主人公通过写信坠入爱河——因此电子邮件在电影中也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传统交流方式。”

如今,文字不仅跳出印刷书本的限制来到了电影屏幕上,而且还从较小的个人手机屏幕出现在了更大的电影院屏幕上。当代电影制作商面临着这样一种挑战:在小小的个人手机屏幕上,人们进行以短信为基础的交流,错综复杂的短信交流构成日常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通过短信同时获取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呢?"

许多电影制作商完全避开了这个麻烦——他们选择避开与短信、电子邮件或者谷歌这种视觉描述有关的挑战。相反,他们会要求角色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索性更笨拙地抛出吐槽手机服务的随口之言,来解释为什么影片中没有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交流。

“我喜欢电影制作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时候要跃过某个绊脚石,你必须想出解决方法。”托尼·周(Tony Zhou)在2014年的一部大热视频中这样说道,他当时在叙述电影中短信消息与电脑界面的问题。“短信消息可以用眼睛看,所以理论上不存在很难的障碍。”

然而许多观察员却认为,短信消息还是很难处理的——至少对于电影制作商是如此。如果短信本身很长的话,那么观众就会感觉乏味,对电影来说也需要额外的时间和制作资金。但是如果用画外音把短信内容大声读出来的话——电影里经常用这种手段展示信的内容——就似乎给人感觉太过老套无聊了。

“我觉得可以在电影中描述短信。”一位名为lordhadri的红迪网(Reddit)用户在2015年的一个帖子下留言,讨论好莱坞电影该如何呈现短信内容的描述,“但是,重点不应该放在短信的实际内容上。”lordhadri认为更重要的应该在于电影演员对短信的反应,或者在于短信本身可能会揭示出发送者(或接收者)的身份特点。

当然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中,短信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绯闻女孩》(Gossip Girl)里,观众经常可以看到短信镜头的特写——剧中的神秘博客群发大量邮件,就好像推送消息一样——但更多的镜头会留给众人对短信产生的反应上。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例如,一些手机同时响起就相当于一个信号——告诉电视剧里的演员和观众——有大事要揭晓了。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更近播放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采用的短信描述方式让人感觉更像是增强现实技术——短信内容出现在屏幕上,同时也能看到演员们对短信的反应。在《明迪烦事多》(The Mindy Projec)中,短信内容(包括表情符号)就经常以气泡的方式出现在屏幕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