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09 17:07:12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电视剧也会使用画外音来呈现短信内容,这种手法可以增强清晰度与复杂性。例如,以下展示的短信内容就以明迪的腔调说了出来——这样一来收到短信的人也就知道了短信内容——然而,在有些情节中,明迪的朋友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发送了短信 (但短信仍然以明迪的声音表述出来)。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这一技术——就好比弹出式录像和文学注释的组合一样——随着情节的展开可以保障演员的镜头不被打断。周还指出,同时导演还可以免于“接连拍摄60个手机特写”,从而节省了“一大笔制作开销”。这种方法还有另一个潜在好处,即比起把镜头切换到短信本身,这样处理会使电影画面更加雅观,短信内容的描述也可以更加融入到画面的整体美感之中。比如在《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就运用了这样风格简洁的表现手法,出现在屏幕上的短信不仅向观众传达了短信内容,也展现了主角夏洛克对其周围世界细节之处深刻而又异于常人的观察方法。

为何难以在电影里呈现现代交流方式?

周指出,《神探夏洛克》中的短信呈现风格与短信内容直接相关,但不知为何却让人感觉模棱两可:是谁发送的短信不得而知,这就会让观众推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也就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巧合的是,《被碾过的感觉》也运用了相似的表现手法。撞车之后出现的文字无疑让人费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说话者的身份并不清楚,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那些文字可能是为了表达受害者的内心独白。)

《神探夏洛克》之所以引人入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短信。艺术家本·格罗瑟(Ben Grosser)告诉我:“这样一种半现实半虚幻的状态,不管我们身处哪种客观环境,都始终会运用到数字交流沟通方式——不管是发短信,还是社交网络。”

除了《神探夏洛克》,《纸牌屋》(House of Cards)也具有相似的特点,都采用了类似于增强现实的技术呈现短信的内容。格罗瑟最近汇编了一个时长为五分钟的视频剪辑,展现的就是《纸牌屋》中的人物使用智能手机及其他电脑界面时的场景。

格罗瑟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艺术与设计专业任教,他对软件如何影响文化、社会与政治生活尤为感兴趣。他告诉我:“有人会认为软件是促进交流的中性成分。事实是软件对我们说什么话、和谁交朋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产生了影响。软件就是由人类设计的东西,也就是说设计发明软件就是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

软件是非常私人的东西,它是非中性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将它们呈现在电影中,对电影制作商而言是非常艰巨的挑战——原因就在于软件变得极为重要。电脑界面总是无处不在。然而随着科技让人更加身临其境,同时又更加个性化,可以说要在电影屏幕上呈现软件内容就难上加难了。

“文字出现在电影媒介上经常被认为是一种‘非法侵入’,”罗宾逊在他2011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就如同几个世纪之前,批评家们对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嗤之以鼻。罗宾逊引用了哲学家与艺术评论家莱幸(G.E. Lessing)1766年在他的散文《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Laocoon: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中的言论。莱幸认为,文字与图像应该就像“两个友好的邻居,但两者不能不识大体,冒昧闯入对方的精神领域”。

译者:唐思琪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