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解密》为什么这么红

2016-11-10 11:21:47

电视剧《解密》改编自作家麦家于200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作为“建党95周年献礼剧”,《解密》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对谍战题材的传统模式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正是这种对谍战题材核心价值的坚守和对呈现形式的变革,一改主旋律作品冷峻严肃的形象,颠覆了观众以往的观剧体验,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2016年6月《解密》于湖南卫视首播后再次掀起谍战热潮,蝉联同时段收视榜;登陆网络平台后,全网播放量破50亿。不禁让人思考,在影视作品极其丰富的今天,是什么成就了《解密》?

谍战剧《解密》为什么这么红

  一、独特的人物塑造

谍战剧《解密》为什么这么红

麦家曾对自己眼中的“天才”下过定义,“什么是天才?就是那些把我们送进天堂、自己却下了地狱的人。人类总是容得下所有懒汉、癞子,却容不下一个天才,所以人类失去了翅膀。”在麦氏的作品中,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得天独厚的英雄形象,他们极具天才,却又命运莫测。《解密》中的容金珍亦是如此,他拥有与生俱来的对数字的敏锐感知,更拥有对数学超乎常人的热爱,视之为生命。剧中的容金珍由于出众的数学天赋被约翰李教授相中,在约翰李教授的点拨下建立起强大的数学思维,带领宁大摘得数学大赛冠军。随后为701组织破译处处长郑当发现,被带往701组织,成为破译敌特“紫密”的希望。

破译密码被麦家称为“人类最残酷的事业”,“男子汉的最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与荷枪实弹的战争不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需要对数字极强的分析处理能力,而智力是这场博弈中唯一的武器。正是如此,容金珍通过不断的徘徊试炼才终于逐渐显露出其对数学的绝对统治,他将已有的成果推翻提出新的思路,使破译“紫密”变为可能。

但显然,《解密》不仅仅是展示一场破译密码的智力游戏,更不是对破译技巧的技术呈现,而是“在于他要揭穿一种悲剧性的人类生存,以及这种生存的宿命本质。”剧中的容金珍,对数学近乎偏执的热爱,不仅使他丧失了对生活、人事的基本认知,甚至也丧失了求生的本能。他不敢面对严苛的训练,不敢面对敌特的拷问,即使身处险境搭上自己与战友的性命也要写下“紫密”的公式。在解开“紫密”前的瞬间,近乎痴狂的容金珍冒着枪林弹雨大喊“我抓住它了!抓住他了!”,他抓住的仅是漂浮在空中的一串电波,这种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更加加深了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情。

“一个人不能太出众了,太出众了,不是你的荣誉会向你靠拢,不是你的灾难也会朝你扑来。”(《解密》)剧中的容金珍是一个天才,却也是一个弃儿,“这种‘非人’的职业和天才式的才能注定了悲剧命运的发生......或许他能破译玄奥的密码,却无法解读平常的生活,这就回到了一个哲学命题:天才往往得于斯,毁于斯。” 而《解密》人物塑造的独特,就在于展现这样一种特殊存在的个体;在于痴迷这一群人天才的智慧;也在于揭露这一群人悲剧的宿命。正如麦家所说:“他们迷人的才华可以炼成金,可以改变世界,却改变不了自己令人心碎的命运。”

改变不了容金珍的宿命,却改变了世人观赏视野。智力想象只是麦家小说的载体,意志书写才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由理想主义、政治教化的“宏大叙事”走向了充斥个人色彩、世俗琐碎的“日常叙事”,将人物的精神坐标抹去,无疑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样的背景下,麦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具某种特殊意义。在他看来,“生活固然有颓败、黑暗的一面,但小说家不能直接展示这些颓败、黑暗,因为人的生存不止于这些表面的乱相和败象,其背后有复杂的心灵挣扎和精神冲突。小说终归不能满足于表达外生活,而是要深入内生活,要追问,要挖拓人精神的深度、广度,要敞开人灵魂的纵深感,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和亮光,获得一种能站立起来的精神,而不是趴下,在怨毒和呻吟中沉沦。”不是一味的抵抗崇高,更不是无底线的妥协生活,而是弘扬人的价值的并再现崇高品格。

二、视觉呈现的青春化

谍战剧《解密》为什么这么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互联网平台迅速成为重要的传媒市场,而诞生于数字时代、伴随着通信技术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网生代”青年,终于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生代”青年观众的迅速崛起,也改变了传统的中老年女性电视剧受众结构。与传统谍战剧主要面向60、70年代的观众不同,电视剧《解密》将80、90后也纳为主要受众。《解密》的荧幕大热,自然离不开其对品相的把控,该剧通过视觉呈现的青春化,收获了众多青年观众的青睐。

首先,该剧选用了陈学冬、颖儿、张哲瀚、印小天、安以轩等一票高人气、高颜值演员,以青春偶像为主的演员阵容自然使该剧充满着青春偶像剧气质。一方面,青年观众通过偶像中介摆脱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孤独感并实现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剧中的偶像形象也满足了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的主流观众对男女演员共同的“身体视觉消费”。《解密》中的众多“小鲜肉”成为了视觉重点,并以此“实现超越日常的日常美感目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