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新加坡人讲着一口非官方语言,或是方言,即所谓的“新加坡英语”。不过,为什么新加坡政府会听之任之呢?詹姆斯·哈贝克(James Harbeck)为我们解开了疑团。
王景荣(Jerlyne Ong)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新加坡人,在给新加坡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
”Cannot imagine sia.(无法想象现在的生活,哎!)
In Singapore, you strike, you lose your job.(在新加坡,你罢工,就意味着失去了工作)
But ya, the postal service stopped liao.(但是,邮局的服务也没了)
Cannot agree, buay song, so liddat lor.(不能接受这样的日子,所以我很痛苦,但是我无能为力)
No postal service for now.(现在邮局也不提供服务了)
Also dunno how long some more.(不知道以后多久才能联系你们)“
So pek chek(真的很沮丧)。这是英语吗?
新加坡人有600万人,大多数说这种语言,但他们也不认为这是英语。他们认为这是新加坡英语。新加坡英语是一种非官方语言,还是方言?还是一种俚语?
新加坡文化诞生于多种文化的碰撞下。这是语言变化与发展就是鲜活例子。它展现出了新加坡人的特征和文化:对新加坡来说,这是一笔财富或,是一种伤害或危害?每个人看法不一。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最初居住于此的是马来人。
1819年,英国在此建立了一个贸易据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华商:福建人、香港人、潮州人、客家人以及海南人。还有一些人还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尤其是泰米尔地区。
到了20世纪初,贸易中使用了一种洋泾浜语方,不过,它不是基于英语或汉语发展而来,而是称为集市马来语(Bazaar Malay)。那时,教育并不普及。家庭比较富裕的孩子被送到了英语学校上学,以利他们未来的职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为新加坡式英语播下了种子。
最初,新加坡式英语并不是贸易中使用的通用语言——洋泾浜。它源于在英语学校读书的学生(母语不是英语)所说的一种英语。从一开始,这种英语就被诟病成不正确的英语(not-quite-right English),学生知道不对,但很实用,而且与自己有着更多的文化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开始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的教育变成了英语加母语:学生可以修英语授课的课程,外加三类母语中的一种——新加坡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汉语(即普通的话,而非闽南语或粤语——最官方、也是最商务的一种汉语)。
学校成为新加坡式英语萌发的土壤,而新加坡英语已融入所有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如今,新加坡的人口中,中国人占75%、马来人约15%、印度人(主要是泰米尔人)约有8%,而其他种裔则大概占2%,不过,现在约有一半的人口会在家里说英语(或新加坡式英语)。
新加坡英语是不同族裔之间的中立语言。新加坡英语无疑是新加坡文化的核心:展现出活力四射,承载着新加坡各色的文化背景。与此同时,仍然有许多新加坡人认为新加坡英语不好,即使他们自己也使用。从字面上,你无法全然感受新加坡英语。语调和语音听起来也很蹩脚。
美国人安妮·德洛斯(Anne Dellos)在新加坡居住了19年。她的妈妈 来看望她时,听到她讲的新加坡英语,甚至没有意识到安妮在说汉语。来聆听了一段用新加坡英语演绎的《冰雪奇缘》(Frozen)片段,让人叹为观止。所有的音节在音长和重音上都一样。有好几处听起来像声调语言。有些音发生了改变,一些词的词尾辅音经常遭舍弃或减弱。词尾的词形变化或复数变化也去掉了。
还有相当多的外来词,如kena(遇到不好的事情); kiasu(害怕输); shiok(很棒); sian(无聊); buay song(不开心); pek chek(生气、沮丧); sia(用于加强语气,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man’)。新加坡英语带有浓重口音,语法也不如英语缜密,不过,它有自己连贯的、系统的语法,这一语法受汉语影响很大。词序往往更接近普通话,而不是英语。
安妮·德洛斯表示,她可能会对租车司机这么说:“Uncle, you go stun ah.”(师父,掉头)
Street too small, tun-roun can not.(街道太窄,不能掉头)
(Go stun? 调头?
Go astern; 意思是back up,倒车。)
在聊天双方知晓的情况下,有一些词经常会省略掉,尤其代词。另一方面,词语可以重复,用于强调。
如:Can help me do dis?
Can, can, confirm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