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英语遭政府打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2-06 17:20:44

这样一来,语句会显得匆忙、急躁,甚至在英国人听来有些粗鲁。但是,正如王景荣说的那样,有些人会认为,新加坡英语比英语更好,因为它更有效率。

如果有人邀请你去一场活动,但是你没有兴趣, 你可以说:“Dont want lah(不想去啦)。”

可是,如果他们希望你的回答是“好”(Yes)的话,这么说会比较伤感情;不过,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还有一些比较有趣地词,如‘Lah’,它是新加坡英语中最有名的一个词,是区分新加坡英语的象征性词汇:

语气词——一种充当表情符号的口头语。这些用在句尾的词大多是外来语(尤其是中国方言),因此,必须发出正确的音调,就像是在说汉语一样。

‘Lor’:中级音,表示辞职(所以‘liddat Lor’表示‘你能做什么呢?’);'meh':高音,表示需要确认的提议(‘Cannot meh’表示‘你真的不能这样?’);‘liao’:低降升音,表示动作完成(The postal service stopped liao, 邮政服务已经没有了)。

比如,在句末用低降调说‘wut’一词,则表示拒绝(如果有人要你去买你买了的东西,你可以说‘Got already wut’)。

还有‘lah’?这个词可以用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的意思。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黄约克(Jock Wong )对此做了相当多的语言分析研究。他将语调按照不同的用途分类,分为指令、建议和劝说。

新加坡英语还是纯正英语呢?新加坡英语可能听起来是很统一、很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TalkingCock.com网站为新加坡英语编撰出一本让人不禁莞尔的《公鸡津新加坡英语字典》(the Coxford Singlish Dictionary),并且还在其网上发布了网络版,但却并不是一部规范的权威字典。甚至拼写方面都不统一。

根据对话的上下文和话语者的不同,它们的使用方式也不一样。最普遍的认知是,新加坡英语实际上是一种使用了大量英语单词的语言。除了语音、语气词以及一些外来词有所不同之外,它与标准英文很接近。而这就是问题之一:新加坡式英语的使用人并没有在标准英语与新加坡式英语间来回切换,而是在文体上和英语靠近。

新加坡英语遭政府打压

很多人担心,新加坡英语的使用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别人很难理解他们说的英语。他们希望学校好好教英语,而颇为讽刺的是,学校正在新加坡英语发生之地。

2007年,新加坡国立教育研究院的拉尼·拉迪( Rani Rubdy)发现,虽然大多数小学生在非正式场合都使用新加坡英语,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最好是学习纯正的英语。

他们还表示,他们的写作是纯正的英语。可是,事实证明,他们如果不使用新加坡短语和语气词,很多人就会忘记句尾的词形变化、复数变化和介词的使用。像其他地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似乎很看重学纯正英语的重要性,却做不到。

新加坡英语遭政府打压

不过,在新加坡,这一现象不再听之任之了:有人说,这不利于企业,也有损国家形象。尽管如此,新加坡英语在新加坡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一部电视情景喜剧,主要原因是主角潘厝港(Phua ChuKang)是一个普通中坡人,说一口新加坡英语。

新加坡政府对此表示不满。1999年,内阁资政李光耀(Lee Kuan Yew)曾表示,媒体让新加坡英语在电视节目里使用得越多,它就越发为社会所接受,我们就越发让人们相信能用在生活中用新加坡英语。这对占人口一半数量的低学历人群很不利。此后,在200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个“讲纯正英语运动”。

起初,这一运动旨在制止新加坡英语的发展。时任总理吴作栋表示,他们(即年轻一代)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时,却在说新加坡英语,那么,他们对新加坡的发展是不利的。如今,这个运动得到的支持不值一提。

“讲纯正英语运动”的官网声称,该运动认为到,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新加坡英语是一种文化标志。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那些只会说新加坡英语的人,以及认为新加坡英语是纯正英语的人讲标准的英语。可是,新加坡英语真地阻碍了新加坡的发展吗?

有一些认为确实如此。1999年,海梅(Jaime Ee)在《海峡时报》的专栏里写道:新加坡英语成为我们的身份标志,我们自己创造了它,让我们有一种根的感觉,即便是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理解它。

不幸的是,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体,就不得不放弃它,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我们的身份标志。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或者,这种冲突本身就是新加坡文化内核呢?四种官方语言与一场官方语言危机?

国家教育研究院温迪·博克霍尔斯特恒在2005年写道:关于新加坡英语的紧张关系以及引发的辩论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相反,它本身就已融入到新加坡人的身份和国家的形象之中。引用王景荣的话就是——liddat Lor(我们无能为力)。

原文选自:BBC

编译:邓寒雨 编辑:王旭泉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