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语言:致人于死地的22个音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2-19 17:21:03

爱与语言:致人于死地的22个音节

阿富汗女性通过秘密诗歌(即颂歌)表达禁忌之爱。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Eliza Griswold)研究了一些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反抗性词语。

当姐妹们聚在一起时,言语间总是在称赞自己的兄弟。而男性坐在一起时,则是在商量贩卖自己的姐妹。——匿名

几年前,我有幸和电影制片人兼摄像谢默斯·墨菲(Seamus Murphy )一起游历阿富汗,展开一项名为“调查诗歌”(investigative)的特殊项目。

在难民营和边远山村,在婚礼上,在马场中,我们收集到一种名为“颂歌”的民间歌谣,作者不详。颂歌为对句形式:这种两行诗在普什图人之间口耳相传了至少有1000年。

颂歌的确切来源无人知晓,但其中认可度最高的理论认为,在几千年前,印度雅利安人商队来到了这里,将这种短诗用作交流方式。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颂歌就存在,与梵文诗节同出一系。这种梵文诗节为两行韵文,由古印度教圣本吠陀经组成。

爱与语言:致人于死地的22个音节

颂歌的规则很少:必须有22个音节,其中第一行9个,第二行13个;必须以ma音或na音结尾;内容必须为下述五个主题中的一个:meena(爱)、jang(战争)、watan(故国)、biltoon(分离),以及gham(绝望或悲伤)。

不过,gham(绝望或悲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伤,而是专指普什图妇女的悲伤。正是这种gham式的悲伤让我们开始了这一项目。

有一个女孩因为家人不允许她写诗而自杀了。这个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代阿富汗妇女和诗歌的复杂世界。

禁忌之爱

若哈拉·马斯卡(Rahila Muska)在普什图语中是“爱”和“微笑”的意思,也是这个女孩的笔名。她的家乡位于因战火而分离的赫尔曼德省格里什克镇农村。十几岁时,若哈拉·马斯卡便开始秘密写诗。对阿富汗妇女和女孩来说,诗歌内容通常与歌唱、舞蹈有关,有时也涉及卖淫。

我在2015年出版的书籍《我是世界的乞讨者》(I am the Beggar of the World)中收集了一些颂歌。有一首指出,普什图族社会中,河岸或者godar(女性取水的地方)是浪漫约会的地方。男性禁止去godar,不过他们会在河岸边往返时偷偷瞥自己中意的女子。

女儿,在美国,河里没水。

年轻姑娘通过网络学习装满水桶。

由于诗歌内容和这些事物有关,家人通常禁止女孩写诗。马斯卡便是其中不让写诗的一个女孩。她是大多数阿富汗女性中的一员:阿富汗女性有八成不住在城里,而居住在该国的34个农村省份之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