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底,对黑市网站丝绸之路(Silk Road)头目罗斯·乌尔布莱特(Ross Ulbricht)的审判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令人匪夷所思,是乌尔布莱特在一封邮件末尾打出的一个表情符。
你知道这个符号:
:)
问题就在于,这个由两个字符组成的表情符与该案是否有关?朗读这则交谈记录节选时,控方省略了这个符号,乌尔布莱特的律师对此表示抗议。第一眼看去,很容易理解控方为什么会省略这个符号:一个冒号和一个括号组成常用的表情符“:)”,只是表示乌尔布莱特在微笑,并对邮件中说过的话表示赞同。
是这样吗?本案中,法官随后要求陪审团将诸如笑脸之类的符号记录下来。但这一事件引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我们如何定义文本信息交流。任何在文本信息里出现的,无论是字符、图片,还是表情,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意思。庭审案件中涉及到这种非传统、不可拼读的信息类型也并不罕见。根据美国的证人保护制度马歇尔项目(The Marshall Project)的发现,绘文字(emojis)(不是表情符)已经在法庭上出现过。
也许,绘文字(及其“前辈”表情符)本就会无法避免地在法庭上出现……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小小的网络符号至少涉及到了九起案件,过去两个月中就有六起案件与此相关。
尽管这些案件最终没能帮助我们解读绘文字,但庭审中的意见交锋表明,在不久的将来,法庭系统将会最终判定这些符号所表达的特殊定义和其中模棱两可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们将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因此,现下的问题不是绘文字该如何定义,而是它们对于案情是否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