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令前苏联为之倾倒的爱尔兰小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2-16 17:11:20

一本令前苏联为之倾倒的爱尔兰小说

《牛虻》(The Gadfly),一本在西方世界鲜有人知的英文小说,在铁幕(the Iron Curtain)后另一端的世界却轰动一时,本杰明·兰姆(Benjamin Ramm)如此写道。

作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文小说之一,《牛虻》在英语国家却落得几乎无人问津的田地。尽管这本小说的英语原著备受冷落,其译本却成为了轰动全球的非凡作品。由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伏尼契(Ethel Voynich)创作的《牛虻》在西方铁幕另一端的世界里引起轰动。《牛虻》畅销于苏联各国,被翻译成22种语言,发行了107种不同的版本,销量超过五百万册。

该书刺激了七部音乐剧改编作品,五部戏剧改编作品以及五部电影改编作品的诞生,其中音乐改编包括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的歌剧,戏剧改编包括乔治·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正式版作品,而电影改编的其中一部作品由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配乐。

艾捷尔的这本小说是一本关于革命热情、宗教牺牲、教权反叛以及浪漫爱情的传奇故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表示,“这是我读过的书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本。”

创作完成两年后,《牛虻》于1897年在纽约出版。正如英语出版商担心其会引起负面反响那样,一位评论员谴责该书的角色骇人听闻且使人极度反感。隔年,《牛虻》的译本在俄国出版,当时俄国国内对沙皇当局的反对浪潮提升了它的知名度。

一本令前苏联为之倾倒的爱尔兰小说

该书的背景设置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意大利。主角是年轻的英国人亚瑟·勃尔顿(Arthur Burton),他在母亲去世后移居到一所天主教神学院。在那里,他忠诚地追随着他的监护人兼导师蒙太尼里(Montanelli)神甫——他同时还是亚瑟的生父,而亚瑟对此却毫不知情。

在青梅竹马琼玛(Gemma)的陪伴之下,亚瑟投身于青年意大利党的运动当中,共同反抗奥地利的帝国统治。

但是,亚瑟却在不经意间背叛了他的同伴,因为他的私人忏悔被他人转述到了警方耳中。紧接着他便发现了家族秘密,并丧失了对教堂的全部信仰。亚瑟随后制造了自杀的假象,只身流亡到南美洲。他在那里忍受了经年的折磨与煎熬,困苦与落魄。

他把真实身份隐藏起来,以“牛虻”的化名返身意大利,此时他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名勇敢无畏且受人尊敬的革命者。亚瑟被捕后,当时已经成为红衣主教的蒙太尼里前来探望他,并给他指明了一条生路。然而亚瑟并未原谅蒙太尼里且寸步不让,转而要求他的父亲放弃对教堂的信仰。

蒙太尼里拒绝了亚瑟的要求,且在最后宣判了自己儿子的死刑。刑场上的亚瑟就像是耶稣一般的人物,他不仅命令行刑,还原谅了行刑队,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圣体节弥撒中,蒙太尼里公开指责了天神的牺牲,伤痛欲绝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牛虻》最初风行于奋争独立的爱尔兰社会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中,且直到现在,它依然是爱尔兰最畅销的小说。然而,它却在中国和苏联——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赢得了最忠诚的读者群。

作为罗马式悲剧英雄化身的亚瑟,被屡次选为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文学人物。首登太空的俄国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和瓦伦蒂娜·韦扎利(Valentina Tereshkova)亦把他们的功劳归于《牛虻》。

回到1930年代的苏联,《牛虻》为另一本畅销书提供了灵感——那就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 Ostrovsky)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在苏联的销量高达3500万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无畏、为其理想牺牲而受尽伤害的社会主义者,但他在同伴那里读到了《牛虻》,在亚瑟的榜样中找到了永恒的精神寄托。

《牛虻》的影响在法英齐姆密尔(Aleksandr Faintsimmer)导演的改编电影中被进一步加强。电影总共售出3900万张票,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使电影富有特色。而配乐本身也组成了著名的《牛虻组曲》。

中国有着《牛虻》最大的观众群。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Morning Sun)的导演卡玛·辛顿(Carma Hinton)认为,《牛虻》在文化大革命年轻的参与者心目中享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亚瑟在情感和钢铁般的意志间保持了平衡,内心充盈爱意的同时,他亦是一位坚强的斗士。这些特质植根于中国传统民俗的侠客精神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