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牛虻》的文段代表了此书为何在早期文化大革命中享有声望——表现了对青春的崇拜,展现了一场反传统反教权的庆典。
神父,跟我们一起走吧!
您与这个牧师和神像的死寂世界有什么关系?
它们充满了久远年代的尘土;它们已经腐烂;它们害人害命,臭气熏天!
走出瘟疫肆虐的教会——随同我们走进光明!
神父,我们才是生命和青春;我们才是永恒的春天;我们才是未来!
神父,黎明就要照临到我们的身上——您在日出之时还会怅然若失吗?
然而随着文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深入,因生怕其与新中国的国父对立起来,体现反叛精神的《牛虻》被列为禁书。毛泽东去世后,《牛虻》在1970年代后期重新出版。
美中不足
《牛虻》中的惊险故事与作者艾捷尔个人精彩的人生故事遥相呼应。艾捷尔出生在科克(Cork ),她的父亲乔治·布尔(George Boole)是一名出色的数学家,母亲玛丽·艾薇瑞思(Mary Everest)是一名哲学家,她的叔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世界最高峰。
十五岁的艾捷尔读到了意大利革命家朱塞佩·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的作品。她欣赏他文字的忧郁之美,敬仰其杰出的笔触,在结婚以前,艾捷尔一直穿着黑衣,以此表示对世界现状的哀思。1889年,艾捷尔与波兰激进分子威尔弗雷德·米沙(Wilfred Micha)相遇,两人日后结为了夫妻。艾捷尔逃出了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在伦敦,她从暗杀了沙皇秘密警察头领的移民身上学习俄语。她与丈夫同去俄国,援助当地的革命事业。在俄国回去伦敦的返程中,她遇见了一个真正的“牛虻”,西德尼·赖利(Sidney Reilly)。他的传记作者形容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间谍,据说他拥有11张护照,且各个身份都娶了一个的妻子。赖利和艾捷尔一起来到了意大利,他向艾捷尔坦承了人生的故事,其中一些内容与《牛虻》有着惊人的相似。
随后,占士·邦德的原型、英国秘密特工赖利去到俄罗斯,计划暗杀列宁,但最终行动失败,他于1925年被处决。艾捷尔从未承认赖利对于《牛虻》的作用,这至今依然是引发争议的根源。不过她证实,琼玛的角色原型源于无政府主义者皮特·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的情人,夏洛特·威尔森(Charlotte Wilson)的生活。琼玛可能是艾捷尔最历久不衰的传奇:“(《牛虻》)在对一名被解放的女性的刻画上,作出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评论员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写道。
艾捷尔的个人故事最后,有一个奇怪的转折。1955年,一个苏联作家代表团得知,长久以来被推定死亡的艾捷尔实际上还活着,目前生活在纽约。俄罗斯《真理报》正式宣布了她的复活,这与她书中的主角十分相似。艾捷尔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由于苏联的版权法,她并未意识到她在俄罗斯的传奇地位。次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访问莫斯科,安排支付就拖欠她已久的著作版权费。1960年,艾捷尔去世,俄罗斯举国同哀,她以民族英雄的身份接受了俄罗斯人民的哀悼。
2011年,出生于中国的作家李翊云拜访了科克,并要求到艾捷尔·伏尼契的出生地进行祭奠。在英国,《牛虻》始终停版,几乎无人得知。然而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与作家依旧尊重这本书的作者,正如劳伦斯(DH Lawrence),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 )以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那样。拥有丰富的宗教想象和激动人心的革命主题,《牛虻》对历史小说的爱好者们有着持久的吸引力。它值得在源语言所在地被重新发现,真正获得关注。
原文选自:BBC
译者:黄洁梅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