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如何“运转”的呢?

作者:希拉里·曼特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4-05 16:19:07

 

过往的生活历历在目,却再也回不去,于是你惊慌、内疚、困惑。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反思了人们感到悲伤的普遍过程,并从许多书作中得到了验证,其中就包括 C.S.刘易斯(CS Lewis)的经典著作《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

悲伤是如何“运转”的呢?

从没有人告诉过我,悲伤的感觉竟与恐惧如此类似。——C.S.刘易斯

“从没有人告诉过我,悲伤的感觉竟与恐惧如此类似。”《卿卿如晤》一书开篇,刘易斯就以这样一句话,向读者重新诠释了“悲伤”这种生理机能。他把个体内心不同的失落感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体验,并将其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你讲的这些内容我有所感受。”读这本书时,你会这样想。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丧亲之痛,比如密友、父母及孩子的离去,你肯定也失去过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婚姻、工作、你的身体器官,抑或其他身心层面给你身份认同感的东西。

或许你恰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失去了名望与诚信,或者将不堪回首的往事抛诸内心某个角落。或许你只是在浪费时间,为了一些根本无法想起的事情一蹶不振。所有的损失和后果都不堪设想。怀疑之后是麻痹,麻痹之后是焦虑、绝望和疲惫。过往的生活历历在目,你却再也回不去;梦中,孔雀开屏,美丽的喷泉惊鸿一现,但清晨醒来,你却被现实阻隔,迎接你的依旧是无尽的失望。

悲伤像恐惧一样噬咬你的内脏。大脑紧绷着一根弦,绕得团团转。过度的悲伤致使你感到恐惧,完全无法专注于其他事情。你用怀疑的眼光审视那些普通人。你就像一个被孤立在荒岛上的麻风病人,巨大的鸿沟将你与别人隔开。刘易斯很想知道,一个悲伤的人是否应该像麻风病患者一样被孤立起来,以避免和其他人相遇时的尴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就算初衷是善意的,也多少会流露出一些羞怯之意。

悲伤是如何“运转”的呢?

刘易斯在剑桥大学,20世纪50年代

如今被誉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刘易斯,也是上世纪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之一。他的回忆录《惊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写于婚前。他在书中融入了童年生活的全部,关于信仰转变的经过描写得尤为出彩。1956年,刘易斯结识了美国诗人乔依·戴维德曼(Joy Davidman),告别了学究式的单身生活。婚后他成为两个男孩的继父,生活幸福美满。四年后,乔伊因癌症不幸去世。

刘易斯出生于1898年,毕业于一所公立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一名军官。刘易斯是一名知识分子,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是一个畏惧人群和女性的人。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理智无法阻挡的体验。这个过程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身边女性的先后离去让他陷入“悲怆和泪水”之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