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明明没发生过,我们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4-07 14:48:42

如此,我们就可以解释集体虚假记忆产生的原因了,《Shazaam》之谜也由此揭开。最初,1996年有一部儿童电影叫《精灵也疯狂》(Kazaam),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在其中饰演主角之一——精灵。然后,有人误认为90年代还有一部电影《Shazaam》,是《精灵也疯狂》的翻版,喜剧演员辛巴达也在其中饰演精灵。尽管《Shazaam》从未存在过,网上仍有成百上千的人宣称自己记得这部电影。

有些事明明没发生过,我们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

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大量关联意象会增加虚假记忆形成的几率。20世纪90年代上映了一批风格与情节相似的“双生电影”,且时间十分相近。1996年,辛巴达的《第一公子》(First Kid)也在上映,并且和《精灵也疯狂》一样都是英雄拯救顽皮少年的桥段。1995年,辛巴达还主演过另一部电影《家有贵客臭事多》(Houseguest)。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辛巴达的头从邮箱中伸了出来,这倒和精灵从神灯里冒出来的样子有些神似。加之“辛巴达”是一个阿拉伯式的名字,而且一说起《海宫宝盒》(Sinbad the Sailor)就让人联想到精灵。更巧的是,演员辛巴达的光头和山羊胡子简直和大众传媒上塑造的精灵形象一模一样。90年代他还曾以精灵的造型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几乎直接为“辛巴达演过精灵”的记忆添砖加瓦。这个案例中,除了一些相似的联想意象组成了构建虚假记忆的基础,还有一个主要因素,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暗示。

Reddit网友EpicJourneyMan在网站上称,上世纪90年代他在音像店工作时看过《Shazaam》,并详细叙述了这部电影的内容。他说自己购买了这部电影的两张影碟,租客还回来时,如果抱怨影片有损坏,他就会拿出来检查好几遍。随后,他又细致描述了大量的电影情节。

如果《Shazaam》真的不曾存在过,这位网友如何能拥有如此详尽的记忆?其实,这很可能是“虚构”的典型例子,即大脑为了填补记忆的空隙而凭空编造了一些“事实”和“经历”。与撒谎不同的是,虚构不是故意欺骗,因为就连虚构者本人也坚信自己记忆中的细节是完全真实的。这种虚构与非常广泛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包括中风、脑部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科萨科夫综合征(健忘综合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等,但是健康人群也有可能出现该症状。(还记得“前总统汉密尔顿”的例子吗?)

年龄越大,人越容易产生虚构记忆,因为大脑内侧颞叶(包括海马体和前额皮质)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化,而这些正是记忆编码与检索的重要区域。最近十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正是这些部位的退化导致了虚假记忆的产生。反复回忆似乎也会增加虚构记忆的频率。换言之,像网友EpicJourneyMan这样常常重看儿童影片,试图找出损坏影碟的人,更容易虚构出一段不属于原版故事里的记忆。

“曼德拉效应”的第三个驱动因素是心理暗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别人说的是正确的。别人给出的错误信息会对我们的真实记忆产生误导。这也是律师在法庭上有权拒绝回答所谓“诱导性问题”的原因,这种问题会直接暗示一个特定的答案。举个诱导性问题的例子:“你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Shazaam》吗,辛巴达在里面扮演精灵?”这个问题不仅暗示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甚至还给听者插入了曾看过电影的虚假记忆。

相信“曼德拉效应”是印证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或者我们的世界可能只是超级计算机“母体”创造出来的虚拟现实,这种想法的确颇具诱惑力。但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断质疑自己的猜想,以证明其真实性。鉴于现今已知的认知现象基本能够解释集体虚假记忆,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自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能性非常渺茫。虽然如此,“曼德拉效应”仍是人类记忆研究领域里一项令人着迷的案例。对那些热爱研究人类思维的人来说,“曼德拉效应”或许是比虚幻小说更离奇的存在。

原文选自:万古杂志

译者:孙雨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