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vs宗教信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07 14:16:47
读心术vs宗教信仰
 

在众多宗教著作中,有一小部分专注于研究精神信仰与大脑的关系,学界称之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是信仰的基础。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读心术的研究。

而在这一研究领域,有一篇文章不能不提。这篇文章的题目晦涩难懂,叫做《宗教信仰、超常信仰与超自然信仰产生于本体论混淆,而非心智化能力》(Ontological Confusions But Not Mentalizing Abilities Predict Religious Belief, Paranormal Belief, and Belief in Supernatural Purpose),即将刊登在期刊《认知》(Cognition)上。文章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三位神经学家尝试研究人类社交和情绪方面的能力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超自然信仰和宗教信仰,包括相信上帝存在,以及对占星术、心电感应、预知能力、巫术、迷信、唯心论和念动力感兴趣。研究人员以2789名芬兰人为样本,研究了多种可能影响精神信仰的因素,包括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们在情感上和认知上的移情(比如读心术)。

一直以来,研究者们让人们自我评定心电感应能力,这样一来作者们在提及读心术时就能更为随意,不必使用学术语言。通过电子邮件,首席研究员马亚拉·林德曼(Marjaana Lindeman)带领她的团队开展了一项调查,旨在探究人们感知他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

林德曼解释称:“我们的调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一份15题的问卷,题目包括‘即使其他人不告诉我,我也能感觉得到’,‘我很愿意关心他人’等。参与者需指出他们的情况是否与之相符。第二部分,我们会给出一组照片,让参与者对照片中人的悲伤程度进行评级。最后一部分是“看眼读心测试”(Adult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est)。我们给出很多不同演员眼睛的照片,让参与者猜测照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

“看眼读心测试”最初被用于孤独症研究,参与者观察不同人眼睛的图片,判断照片中的人正在经历什么。2003年,《儿童心理与精神病学》期刊(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刊登了《看眼读心测试(修订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