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张杨“出走”西藏26年后的回归之作
提起导演张杨,观众会自然联想到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飞越老人院》《洗澡》《爱情麻辣烫》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更资深一点的影迷会谈起《昨天》里的贾宏声,踩着自行车、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的经典镜头。
距离2012张杨上一部作品《飞越老人院》上映后,时间又过了五年,这五年,中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银幕数开始呈几何级数疯长,“张杨”的名字却从大银幕上消失了,圈中疯传这个第六代导演中最有市场潜力的佼佼者隐遁大理,挡住无数投资者的热钱,闭门谢客……
那么,张杨去了哪?
熟悉张杨的人都知道,他有非常强烈的“西藏情结”。这源自26年前一场孤独而自由的长途旅行,整整三个月时间,少年张杨在西北、西藏漫无目的地游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这个学院派少年的心。“长途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中,我经常和自己对话: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这次旅行改变了我一生,它让我变野了,在城市中再也待不住了……”
从那时起,西藏成了他寻找人生和电影创作双重答案的地方。
此后二十年,张杨三番五次进藏,藏区的人和风景都令他深深着迷,尤其是藏族人的朝圣故事和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在经历、观察、感受的叠加中,一颗关于“朝圣”的电影种子在他心间种下。“我并不排斥商业片,但这不是我做电影的初衷”,曾擅长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张杨开始反思,“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和复制自己的成功相比,我更想冒险走得更远,希望在路上找到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影像特质”。这一次,张杨把目光投向了他最钟爱的西藏。
“我想用苦行僧的方式,花一年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预设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它意味着我必须摒弃那些驾轻就熟的技巧,像第一次拍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办法去寻找。”这是《冈仁波齐》简单而“笨拙”的初心,张杨希望他的电影能回归创作的本源,即故事与生命的真实联系。
2014年是藏历马年,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无数人前往神山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讲述了十一个藏族素人在马年出发去朝圣,在长达2500公里的一步一叩中抵达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张杨带着一支三十人的拍摄团队,在高原上历时一年,全程跟拍一队毫无表演经验的藏族素人演员,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方式,完成了这部“疯狂的”电影。
张杨将它定义为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追求的是“生活化”的真实表达。它的拍摄自由却不随意,整部影片没有程式化的剧本,全靠从演员们在路上的日常生活中即兴挖掘故事和人物,再转换成电影语言表达:吃饭、睡觉、磕头、念经……在一步一趋的重复中,11个平凡的生命历经生、死、成长、蜕变……
而拍摄《冈仁波齐》也让张杨完成了自己对电影的朝圣:“在通往好电影的路上,我也是信徒。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于‘理想国’,完美只能努力接近,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