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看似软绵绵的枕头,其实比你想象中“重”得多。
枕头里究竟塞了些什么东西?除了物质层面的,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吗?这个问题是我突然想到的。4月2日,国际枕头大战日,全世界50个城市民众狂欢的照片在各大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在阿姆斯特丹、亚特兰大、华沙、华盛顿等地,成千上万互不相识的人们手拿枕头(大战中唯一的武器)彼此拍打,战场上羽毛纷飞,热闹非凡。为什么会有人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呢?除了被羽毛蒙住眼睛,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乐趣吗?
2017年国际枕头大战日,阿姆斯特丹达姆广场
作为文化符号,枕头似轻非轻。乍一看,枕头又轻又软,可以说是最不锋利的物件了。然而,早在16世纪,普普通通的枕头就有了意想不到的内涵深度。中国剧作家汤显祖曾写过一个著名的故事:
一位智者在一个小客栈遇到了一位意志消沉的书生,给他一个枕头供他入睡。书生做了一场栩栩如生的梦,梦里人生圆满。梦醒过后,书生发现,这场50年的美梦只是一场短暂的午睡而已。
读罢,原本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枕头,突然就让我们心生了几分恐惧。
《邯郸记》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取材于唐代作家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即“黄粱美梦”故事。
后来的作家在创作时,同样没有简单地把舒适的枕头等同于一场好眠。19世纪,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曾颇有诗意地写道:“皱巴巴的脑袋,让枕头无眠。”她不只调换了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还调转了句子结构,模糊了脑袋与枕头之间的界限——究竟谁要休息,而谁是用来休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