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一门消失的艺术

作者:Tim Leberecht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23 17:06:22

未来,总有一个宝贵的机会能让我们了解,输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输故我在。”

输,一门消失的艺术

如今,所有人都在争先恐后地为自己不确定的职业前途求个安稳。但我们也需在心理上有所转变。我们生活在一个胜者为王的世界。孩童时代,我们在家里争夺长辈的关注;上学以后,我们在学业、社交上与人论高下,在体育运动、辩论比赛中与人比输赢。我们就这样一路成长起来。进入职场,我们学会了如何赢得他人的支持。我们似乎永远得以赢为目的去生活。在管理学书籍中,诸如“如何赢得顾客”“如何最大限度地获胜”“如何在股票市场中得胜”的指导教诲处处可见。在商业、政治等众多领域,胜利似乎从来都不是苦乐参半的,而输,却总是酸涩的。

当然,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搞砸之夜”(Fuckup Nights)的活动。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以“失败”为主题的分享活动,常请一些经历痛苦失败的创业者和商界领袖向公众诉苦。但失败并不总意味着输。如同硅谷的民间传说那样,你也许会"很快失败”,然后快速转身寻找其他出路。但输与失败是截然不同的。输,是一个进展缓慢,令人备受煎熬的过程。你不可能从输中完全缓过来。已经失败了的,可以再去弥补,但输了,就是输了。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输是一门消失的艺术。

输,一门消失的艺术

几十年来,我们可以输且又不会背上社会污名的空间一直在缩减。对于赢的迷恋促成了效率的暴政。在我们看来,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口中的“音符与音符之间”不是音乐,而是一种浪费。(注:德彪西说“音乐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Music is the space between the notes),类似中国画说其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一个仅有交易技巧的社会,一个胜者为王的社会,一个一切都得花钱买的社会,是失败的。我们知道每件东西的价格,却不了解它们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物质和精神资源变得匮乏——而我们本应靠其茁壮成长。如今,经济原则侵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场经济开始,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市场社会,商业逻辑吞噬着政治和公民结构的核心。我们已经将这种交易型的、零和的世界观正常化了。

可以想见在未来职场,输,将会成为一项更重要的特征。工作将不再是分配财富、保障经济、证实身份的可靠工具。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间,软件和机器人将替代百分之五十的劳动力。许多工作将会消失,雇用周期将会缩短,而零工经济将会蓬勃发展。在这样一个极其灵活的新兴职场中,人的地位会下降,我们拥有的权威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掌控会减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