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小镇》:最深的欲望总能引起最极端的恶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29 15:58:19

《迷雾中的小镇》:最深的欲望总能引起最极端的恶行

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来巩固它。

                      ——莎士比亚《麦克白》

还记得莎士比亚笔下那个最终被削首的麦克白吗?一个被欲望引诱,一步步踏进罪恶深渊的君主。姑且不谈后期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对麦克白的种种影响,在最初的最初,他不过是被一个预言带入了歧途。而人生当中,在选择的岔路口,我们又有多少次在不经意间,站在善与恶的边缘徘徊呢?

这是在读过《迷雾中的小镇》后,令我忍不住思考却又一直未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事实上,我看这本书的理由,并非因为它获得了众多奖项,诸如2017独立图书奖、2015维州文学大奖之类的,而是来自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在个人社交账号上的推荐。作为一个有颜值有演技的名校高材生,竟难得地分享了一本刚出版不久的小说,令我不禁感到好奇。

小说以一个以命案现场作为开篇,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一个安静的小家中,婴儿的哭声打破了宁静而炎热的下午,母亲的尸体横躺在大门口,年长孩子的尸体在儿童房的洗衣篮中,血从下面流出,慢慢洇湿了地毯,唯一活着的婴儿哭泣不已,苍蝇闻风而来,兴奋地嗡嗡飞舞。而不远处,一辆卡车里有一个头部中枪的男人,他叫卢克,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联邦警探福克从城市返回干旱的童年乡村小镇,参加自己儿时朋友卢克的葬礼,故事主线便从这个葬礼开始。福克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警方怀疑,卢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后,自杀身亡。而卢克的父母不肯相信,请求福克留下来调查卢克一家的死因。

同时,小镇持续两年的干旱,使居民的内心备受煎熬,原本便极度排外的小镇,如同干涸的河床,空气中弥漫着偏见和绝望,福克的到来点燃了小镇人们濒临崩溃的内心,因为他是二十年前一桩命案的嫌疑人,他最好的玩伴凯西淹死在了河里,而卢克做了伪证,帮助福克摆脱了指控,两人因此被整个小镇的人非议和排挤。福克最终逃离了这里,当他再次回到小镇的时候,迎接他的不仅是好友的惨剧,还有小镇人们从未消失的敌意。

福克和刚刚调来的地方警官联手找寻案件真相。在这个过程中,福克不得不再次面对数年前的案件,他说了谎,卢克为他做了伪证也说了谎,小镇的人们根据捕风捉影的猜测同样在说谎。这仿佛是一个悬疑版的罗生门,全员说谎,无人可信。福克怀疑别人,而他自己也在被别人怀疑。随着调查的深入,多年前的案子和如今的案子仿佛有了交汇,真相一步步被揭露。

最终结局按下不表,但能够剧透的是,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欲望,在隐秘的欲望下,人性如燃起的烟火,转瞬便消失不见了。不义的事情悄悄地发生了,罪恶为它执行扫尾的工作,偏见成了帮凶,一直在扰乱人们的视线,如同罩在真相上的迷雾,三者结合得如此紧密,箍住每个人的心。而残酷无情的现实之外,有些地方却又隐含着一丝温情,原来,有些人还在坚守着曾经的情谊,让读者得到稍许安慰。

小说情节复杂,除去悬疑的表象,内在人性和社会现状的描写,总是令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每个人都有欲望,或者说,人就是欲望的结合体。但欲望的满足并不应该是一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标志,底线一旦突破,下线便会一再更改,如同高山滚石,一发不可收拾。而未经证实便肆意传播的谣言、毫无价值却一呼百应的指责、热衷批判又毫无同情心的正义,纷纷成了掩盖真相的帮凶,同样让人不寒而栗。就像弗兰西斯·培根说的那样,“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这样一个戾气十足的小镇,仿佛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另类缩影。现如今,不论你打开何种社交媒体,没有一处不是纷争遍地,人们传播着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发表着未经查证的消息,表达着似是而非的看法,主持着经不起推敲的“正义”,真想反倒被隐藏。小说中暗含的影射,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个人的心间。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极端生活环境下关于欲望与偏见、谎言和罪恶的故事。作者以相隔20年的两桩命案作为线索,一点点剖析着人性的复杂和单纯。故事紧凑而流畅,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就像《纽约时报》的评价,“哈铂打造了独属于她的标志。”本书的作者珍·哈珀是一位资深的新闻记者,已从事记者行业十三年,或者正是源于她的记者生涯,《迷雾中的小镇》也秉承了严谨而细致的写作方式,情节环环相扣。作为她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仅凭手稿便售出了13国的版权,目前该书授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在Goodreads网站获得了4.2 分的好评(五分制),而电影版权已由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的影视公司买下,让人不禁备感期待。

作为一个横跨二十年的追寻历程,真相总是来得太迟,但好在这一次,男主人公决定直面一切,不再逃避。心灵的阴暗面,被蛊惑的思绪,都不是我们行差踏错的借口。每一本书都如同一段全新的旅程,令人反复琢磨、思考,警醒自己,叹息人生。或者,这正是书的意义之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