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问题的根源似乎并不在于求之而不得。的确,这与欲望本身有关。
神经科学家杰克·潘克斯与罗伯特·萨博尔斯基近期的研究表明,大脑奖励机制只在我们追寻的过程中分泌多巴胺,而并非在得到之时。如此看来,是身体的化学机制造就了我们的永不满足。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不足为奇:促使基因繁殖下去的良方,是时时刻刻居安思危的焦虑感,而非长长久久静止不变的满足感。
而站在消费主义的角度:创造最高利润的关键,不是百分之百满足你的顾客,而是要确保能勾起他们无穷的消费欲望。
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认为,克服欲望的方法,就是完全超脱欲望。另一种更有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在心里暗示自己,欲望会把人引入歧途。
正如凯恩所说,似乎下一顿大餐,下一个工作机会,下一段恋情,便能满足你的欲望,“带给你绝对的享受与快乐”。
实际上,比起费尽心思去填补欲望,看穿自己的欲望反而更能让人一身轻松。你真正需要的,是面对内心欲望时,自我探寻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原文选自:卫报
译者:罗玲敏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