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微妙力量

作者:Lennox Morrison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04 16:25:22

下次开会的时候,如果谈话出现停顿,你可以试着记录持续了多长时间。

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微妙力量

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在说英语的人群中,这个时间间隔可能是一秒,至多两秒。

研究表明,即使在用手语交流的人群中,轮流打手势的时间间隔也不足一秒。这种谈话模式很普遍,不过不同的文化对于沉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从事的是国际贸易,那么这对你来说将是一个很关键的细节。

最让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不舒服的,就是在谈话中出现很长的间隙。然而,如果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缄口不语,在销售业务、薪酬谈判、演讲和员工发展等方面你就占据了优势。要知道,沉默是金啊!

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微妙力量

文化差异

让一种文化感到困惑或是尴尬的停顿,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代表着宝贵的反思时刻,同时也体现了对发言者所讲内容的尊重。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荷兰语和英语中,当谈话出现四秒钟的沉默时,人们就会开始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另一项针对商业会议的研究发现,日本人在面对8.2秒的沉默时,也认为可以接受——几乎是美国人开会时忍受沉默时间的两倍。

用两国的俗语就能反映这一文化差异——在美国,“无声无息,亦无所得(吱吱响的车轮有油加)”;而在日本,“一个沉默的人才是值得倾听的”。

在日本,沉默的力量源于“腹语”(haragei)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在你不说话的时候。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教授黛博拉·坦南博士说:

当需要借助词汇来表达的时候,也就说明说话的双方都没有理解对方。为了去弥补这一失败的局面,才需要去借助语言表达。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交际学教授多纳尔·卡布说:

芬兰人注重隐私,懂得倾听的艺术,所以他们乐于沉下心来去仔细思考。虽然没有人说话,但是大家却都在思考,参与其中。在这一方面看来,沉默还是十分宝贵的。那么,为什么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却觉得长时间的停顿让人难以接受呢?

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微妙力量

卡布认为,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源于美国殖民地的历史——就像是不同种族汇聚在十字路口一样,当你身处各种复杂又相去甚远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环境中,真的很难建立共同的理解,除非你们用语言进行沟通。为了建立共同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语言交流,否则便会感到焦虑。他说,某种程度上这也适用于英国的情况。他说:

相较之下,当相似的群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似乎会更容易出现沉默。

举个例子,当你与自己的好朋友或是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出现沉默局面时也不会感到不适应;但是和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太适应这样的沉默局面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