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二手书店发现中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14 17:12:24

过去的几年,我发现华盛顿的二手书店是介绍中国的丛书藏宝地。前不久我路过杜邦环岛附近的几条街道时,旁边二手书店中的一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书名为《我的任务》(Assignment China),作者是朱莉安•舒曼(Julian Schuman),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

在美二手书店发现中国

舒曼是名资深新闻工作者。1947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先后在《 The China Press》、ABC和《密勒氏评论报》(China Weekly Review)工作,当时与著名记者比尔•鲍威尔共事。两人返回美国时恰逢麦卡锡时代,双双遭到迫害。

多年之后,舒曼加入《中国日报》,在该报1981年6月1日正式成立之前一直是它的创始成员。20世纪80年代末,我还是《中国日报》北京总部的一名年轻记者,虽然从没有机会与舒曼说说话,但我曾见过他在体育版块埋头工作的身影。

舒曼在《我的任务》一书记录了1949年革命后观察中国的一手资料,对我老家上海的描述尤为详实。

在华盛顿的二手书店里,与舒曼这样的中国通邂逅是一件令人愉悦和惊喜的事情,而类似的中国通还有很多。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还发现了1938年再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我儿时听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对华友好的美国人之一。

亚当斯•摩根地区的休闲书屋(Idle Time Books)拥有读书人梦幻般的的收藏。我最近几次逛书店时,偶遇了杰罗姆•科恩1968年出版的《1949年-1963年:中国刑事犯罪分析》一书。

科恩是中国法律制度研究的领军学者,现任纽约大学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美籍中国通。对他的几次采访下来,我了解了他的传奇人生。科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法律体系,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没有一点往来。

科恩著作正下方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淡灰色精装书,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该书于1934年在先锋出版社出版,由于年代久远而呈现出一种黯然的深褐色,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重新挖掘出来的宝藏。

我还发现了《新闻周刊》上对发生于1967年1月30日事件的一篇报道,当时中国耗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休闲书屋坐落在第十八街的西北处,附近有许多酒吧和餐馆,但这里提供的是精神食粮。书店外的几个箱子里和书架上还有很多为藏书家准备的书籍,有些免费,有些只收1-3美元。

和纽约的斯特兰德书店一样,国会山书屋也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大旅游景点。满墙、满屋子的二手书等着读书爱好者来探索,有些是初版,也有些是孤本。事实上,就连二楼的洗手间里都摆着书。

美国书商协会指出,其会员数量连续七年不断增长,这是判断独立书店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指标。2016年,书籍整体销量比2015年高出将近5个百分点。

华盛顿二手书店在过去数年里经历了一场崛起,在此及许多美国城市发生的这种奇迹是中国城市需要借鉴的榜样,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铁网络迅速蔓延的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文化氛围。

电子书和网购盛行的时代也是实体书店的一段艰难时期。我自己近几年也买过多本Kindle版图书,但实体书虽不便携带,却能给人一种亲近感。这种感觉在二手书店尤其真实,这里的许多版书都是几十年前的印刷本,此前人们还不曾料到某一天会出现类似Kindle的掌上阅读器。这些外观泛黄、页面易损的纸质书会将读者带入到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中。

关于作者:陈卫华,中国日报美国分社副主编。

注:本文原文为英文,译文未经作者审定。

原文选自:中国日报网

(编译:谢建雯,编辑: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