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音乐家如果和贝多芬一样估计就被开掉了,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卡尔·谢尔尼(Carl Czerny)曾在Cocks's Musical Miscellany上这样写道:“他知道怎样创作出让每一位听众都泪眼婆娑,甚至是让大部分人失声痛哭的音乐。” 所以他的朋友及赞助者鲁道夫大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允许他不用遵守一些宫廷礼节。
在这段愤世嫉俗的日子里,贝多芬却并不孤单。在西方几百公里之外的法国,贵族们被陆续送去了断头台,一股反贵族风潮向着维也纳席卷而来。贝多芬本身并不是流血事件的拥护者,但他是大革命的支持者。他喜欢大革命宣扬的自由思想,他想将这样的思想融进了为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诗歌《欢乐颂》(Ode to Joy)谱得曲子里,呼吁兄弟情谊和自由。
但是他却没有将想法落在实处。内心深藏的革命情绪让他备受煎熬,他想看到贵族被推翻,但是他的事业完全依赖这些人,所以他决定保持沉默。十年后,维也纳的贵族仍然很看中他,他成为了城里的一位大名人。但是也就是在这时,他的耳朵出现了耳鸣。
一开始是很轻的口哨声,医生建议他将杏仁油涂到耳朵里,并用冷水洗澡,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疗效。到了1880年,他的耳朵里就开始没日没夜的嗡嗡作响。这使得贝多芬陷入了抑郁,他开始拒绝参加一切社交活动,他退居乡村,无尽的孤独使得他有了自杀的念头。
是音乐让他还能继续走下去。贝多芬这样写道:“当我发现我能将心中所感所想完全表达出来时,我就知道我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了。”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样地隐居生活还是有一些好处的。他每天早上5:30起床,然后埋头作曲两小时再吃早饭。然后他会拿着笔和本子在草地上来回踱步,陷进自己的思绪之中。 思考的时候,他会挥舞着双臂,喃喃自语,脚还跟着打节拍。有一次,他叫了一声,一对牛竟然被惊跑了。 创作的时候,他经常废寝忘食,但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喝咖啡,每一杯咖啡他都精确的数着放60粒咖啡豆。在饭店里他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在餐巾纸上,菜单上,有时甚至是玻璃上乱写乱画。有一次他没有集中注意力,竟然付了别人的账单。
贝多芬开始更加公开地抱怨政治。他十分仰慕拿破仑,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人物,并为他谱写了一首交响曲,乐谱总谱上写着“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因为拿破仑是奥地利的敌人。可是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贝多芬勃然大怒,他写道:“现在他必会蹂躏所有的人权以满足野心,他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成为暴君。”当这首交响曲出版时,贝多芬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1814年,拿破仑的帝国垮台,奥地利的贵族们试图恢复往日的秩序。几年后,奥地利王子克莱门斯·冯·梅特尼奇(Klemens von Metternich)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警察国家。由于没有国家的允许,新闻也被禁止出版。政府还解聘了大学教授,理由是 “这些人的危害学说违反了公共秩序。” 一些卧底警察也在不断地侵袭着维也纳。贝多芬对权力的厌恶情绪在不断的增长。
贝多芬虽然仍有贵族资助人,但是却没有几个身居高位的朋友。他的朋友们有的失踪了,有的死了,有的被监禁了,有的则被审查了。但值得高兴的是,贝多芬创作了器乐。一直以来,与歌曲或是诗歌相比,听众们一直认为器乐是比较不入流的,甚至是粗俗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当暴君执政以来,一些浪漫派思想家比如E.T.A. 霍夫曼(E.T.A. Hoffmann)和歌德(Goethe)都赞扬器乐能人获得慰藉和真理。奥地利剧作家弗朗茨·格里帕泽(Franz Grillparzer)对贝多芬说:“如果他们知道你在音乐中表达的想法,就不会事事针对音乐家。”
1824年,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
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Kärntnertor Theater)座无虚席。贝多芬为了这一刻已经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招募了将近200多个音乐家,还要与吹毛求疵的审查员打交道。不过这次审查员并没有对第九交响乐抱怨什么,因为从来没有人听过这首交响曲。 贝多芬手持指挥棒,为每一幕的开头打着节拍。每位音乐家的眼睛都死死的盯着贝多芬的每一个动作。但是事实上没有人听他指挥,因为贝多芬双耳失聪,所以是他的一个朋友在真正进行指挥。
《欢乐颂》
《第九交响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前三个乐章为纯器乐,最后一个乐章加入了大合唱,人声部分所演唱的正是席勒的《欢乐颂》。每当一个乐章结束的时候,整个大厅里就充斥着雷鸣般的掌声。现在的观众可能会唏嘘人们当时的这种行为,但是在贝多芬生活的那个时代,一场公开演奏会真的就像身临摇滚秀的现场。观众们不由自主的在表演期间鼓掌,欢呼,致敬。
观众要求加演的呼声高涨,贝多芬又开始继续挥舞着自己的双臂,忘却了欢呼声以及在他背后人们挥舞的手帕。观众的掌声雷动,迟迟不歇。演出结束的时候,贝多芬眼含泪光,几近昏厥。
《第九交响曲》一时名声大燥。但是喜爱它的并不是皇室贵族,他们从来没去听过演奏会。但是,贝多芬还是坚持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King Friedrich Wilhelm III)演奏交响乐。贝多芬给国王献上了演出的副本,然后国王则赠送给他一枚钻石戒指,就像是为了表达感谢的礼物一样。但是当贝多芬把戒指拿到珠宝商那准备出售的时候,珠宝商却告诉了他一个坏消息:这个钻石是假的。至此,贝多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地位。
《第九交响曲》可能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也是最有名的交响曲了。他于1827年去世,20000多人为他送葬。学校停课,士兵也被下令去维护秩序。贝多芬逝世后的第五年,人们建议在波恩为贝多芬建立一座纪念碑。19世纪40年代,波恩人民欢庆了第一个“贝多芬艺术节”。摊贩们大声的叫嚷着销售贝多芬式的领带、雪茄,甚至还有裤子。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绝无仅有的。以前从来没有一个音乐家可以获此殊荣。同时这也显示出文化的海洋现在正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社会开始重视尊重艺术家,让这些艺术家有成为名人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贝多芬是世界上第一个摇滚明星。
人们对贝多芬的崇拜改变了艺术世界的历史进程。他是浪漫主义的代言人,因为他的名望提升了艺术的意义:他再也不是像厨师和木匠那样的技术熟练的工匠,而是一个用自己的遭遇来抒发感情,浸润灵魂的艺术家。
原文选自:mentalfloss.com
译者:刘迪
编辑:刘秀红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