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不做自上而下审视孩子的大人

作者:曹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9-11 15:34:48

中国日报网9月11日电(曹静) 近期,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的新作《米斗的大计划》面市。曾经给小朋友创作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饼干和围裙妈妈》等欢乐故事的郑春华,这次给孩子讲述一个沉重的话题——失亲,她尝试走进孩子的心里,读懂他们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宣泄内心情感,如何用单纯的力量化解沉痛。

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不做自上而下审视孩子的大人
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新作《米斗的大计划》

《米斗的大计划》的主人公米斗是名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读幼儿园大班时爸爸不幸去世。一年级暑假那年,他偶然听到蟋蟀的叫声,突然意识到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能和他一起捉蟋蟀了。之后,米斗制定了几个大计划,去做爸爸曾经陪伴他做过的事。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同样喜欢蟋蟀的黑脸叔叔,还与他的儿子再再成了好朋友,而米斗也变得更加勇敢,渐渐接受了一个没有爸爸的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不做自上而下审视孩子的大人
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米斗

用孩子的角度解读孩子的感情

还没上市,《米斗的大计划》就获得了首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金奖。对于获奖,郑春华说这是对她创作探索的肯定,让她坚信幼儿作品是可以这么写的。

儿童文学领域通常涉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近乎完美的童年岁月,儿童世界也并不只有一个模样,所以包括《米斗的大计划》在内,郑春华的“小露珠系列”将目光投向城市中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孩子的内心可能比大人还强大。成人的内心已经铺垫进去了很多经历和苦难,会把不幸想象得超越本身。”郑春华说,“但孩子不同,他们内心干净,当面对灾难时,处理方法更简单,但比成人更有包容力,这种单纯的力量反而化解了沉痛。孩子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痛苦。”

《米斗的大计划》中,米斗意识到爸爸不会再回来时,他伤心、难过,但同时他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个个计划,单独完成曾与爸爸一起做的事:给妈妈做一顿饭、去捉蟋蟀……这些计划充满童真,融入了对爸爸的爱,米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悲伤,带着爸爸留给他的爱坚强生活下去。

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不做自上而下审视孩子的大人
《米斗的大计划》插图

创作米斗这人物时,郑春华说她不想用成人固有的积淀去解读孩子的感情,不想自上而下地去同情和可怜他,而是在努力地从米斗的角度去解读。

“我写作不是为了教给小朋友什么,而只是把自己感受到的儿童世界用小朋友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去感受,帮助他们去表达。”郑春华说。

儿童文学不该忽视客观存在的“不美好”

“有关不太美好的主题,大人不应该对孩子躲躲闪闪。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把不美好提前铺垫在他们内心,让孩子做好准备,给他们成长的力量。”郑春华说,“体现这类主题的儿童文学,就应该在作品构思和表达方式上下功夫。无论题材是什么,是写给孩子看的,要注意表达方式。这类作品能够丰富孩子的成长体验,读了这样的故事,即使没有直接体验,也算是有了间接体验。”

郑春华说,死亡、弱势儿童群体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名作家,应该展示这些主题。就像《米斗的大计划》,郑春华用与孩子平等的笔触和充满童真的语言,引导孩子理解失去这一沉重的话题。

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不做自上而下审视孩子的大人
米斗和妈妈。实施大计划后,米斗把头发理成了像爸爸一样的“板刷头”。

“儿童的三观还在形成中,用高尚、积极、优雅的内容引导他们十分重要。作品应该引领儿童,而不应该迎合儿童。”郑春华说。

那么,如果孩子喜欢读一些所谓“大人的书”,家长是否应该干涉呢?

“不要用成人固有的观念判断这些书好,那些书不好。”郑春华回答到,“孩子喜欢读超越他年龄的书,说明他读懂了书中与他内心呼应的部分,而这部分,不一定就是大人认为的‘不合适的’内容。读不懂的东西,孩子自然会忽略掉。”

希望引导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对于未来的创作主题,郑春华还将继续关注儿童文学领域里被忽视的题材,如讲述快递员、24小时便利店员等普通人的故事,老人与孙子、孙女的故事,等等。

“问起未来想做什么,小朋友都会回答想当科学家、想当明星,但我希望引导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让他们了解到普普通通的职业也有乐趣,也值得我们尊敬。”郑春华说。

(编辑: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