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剧《钢的琴》欲PK经典中文版《猫》

在跨年之际,热闹的北京演出市场中有两部即将上演的音乐剧颇为引人瞩目,一个是《猫》的中文版,另一个则是内地著名音乐人三宝的《钢的琴》。在经典百老汇和原创本土音乐剧之间,你将如何选择?在舞台之外,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音乐剧,带来的是一种时尚消费方式,还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下面将抢先为你解读两部重量级音乐剧。

本土音乐剧《钢的琴》欲PK经典中文版《猫》

看故事——群猫之舞神秘主义vs工人阶级黑色幽默

作为世界经典音乐剧,《猫》的离奇之处在于它是以艾略特诗歌为灵感创作的,以人来饰演一群性格迥异的猫,据此展开纷繁的情节;而《钢的琴》则改编自2011年国产影片口碑第一片《钢的琴》,选择了近年来在大剧场里罕见的当代工人题材,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下岗工人的遭际和草根阶层的生活处境。相较于《猫》煞费苦心的本土化,《钢的琴》创作更像是一种本能,如何面对工作中的挫败,如何处理与前妻、女友、女儿的关系,贴近生活的表述给予贴切的人文关怀。剧中“陈桂林”们的顽强、执着、鲁猛、敢想想做、不计成败,最终完成了造一架钢的琴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的性格气质唤起人们对于一个富于生命强力、生产荣耀的时代的熟悉记忆。

听唱词——英文金曲改造vs方言流行表达

中文发音的特殊性是两部音乐剧的主创团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猫》的音乐总监菲兹沙普尔等人在遇到这个不小的挑战时,采取原则是不改变原本音乐的旋律,而是尽量对歌词进行调整;另外在演出中,让来自五湖四海的《猫》剧演员秀上一把方言也是很讨巧的招儿。一声上海腔的“再会”,一句嬉皮搞笑的“有冇搞错”,让距离感在笑声中融化,不过也有观众表示,听着“喵星人”秀方言,多少有一点“穿越”的不适感,相较之下,以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的《钢的琴》采用东北方言,则显示出“糙人、糙话、糙事儿”的恰到好处。正如《钢的琴》编剧关山所言,中国原创音乐剧起步较晚,在剧本创作上如何去配合音乐,需要学习摸索的地方很多,用汉语写作音乐剧的确存在天然的障碍:汉语有四个声调,英语、意大利、西班牙语就一个调。又得照顾剧情,又要押韵,契合旋律,还需要本土音乐剧作者不断摸索出更为科学的中国音乐剧语言结构和创作方法。

至于两部音乐剧的编曲,均有着雄厚的实力保障,前者是如《回忆》一样享誉全球的经典歌曲,改编成中文之后会有怎样的韵味?内地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三宝的《钢的琴》,在他所擅长的抒情曲调之外,加入的大量摇滚元素,会带来怎样的耳目一新之感?经典之中的突破与创新,都必定值得我们期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 富文佳 标签: 音乐剧《钢的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