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位香港导演家的老佣人,小人物故事。但在香港如此抽象的城市,以纪录片的风格,不厌其烦地去捕捉一个小人物平淡生活中的悲欢,却展现了导演的人文关怀。
桃姐的一生都是默默的,一个孤儿,养父在战火中死去,于是在一个不算煊赫的家族里,做佣人做了一辈子。一辈子都在柴米油盐缝缝补补间过,时常孤零零一个人在家,有时候还会受卖菜的人欺负,但她的表情永远那么平静忠厚,没有丝毫怨怼,几十年如一日。她认真,给少爷做牛舌蟹肉鲍鱼让他的朋友也思念如斯;她真诚,对朋友每个细节多年后都记得清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理心,老人院的一位爷爷每次都向她借钱不还,而且还用它找小姐,当罗杰对此愤怒时,她只是淡淡地笑着说,“他还能找几次呢。”她总是帮助别人,却很少为别人带来麻烦,住在老人院连地也自己扫,其他要求也不多。这样的性格也许有些钝感,但却让人感受到她对老去之道一种通透的理解:不悲不喜,就像河流流向海洋,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这让我不禁想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一句话,“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在累积自己的品质。只有品质才是永远无法泯灭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观影人:刘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