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融会贯通期,六十六岁至七十三岁
这一时期,王鉴在广学诸家的基础上,将萧散平淡的董、巨和刻画细谨的二赵融合起来,并取李唐的峭劲,形成皴染兼长、笔力雄浑沉着而又含蓄文秀、墨色层次丰富明洁华润的笔墨特征,气格沉雄古逸。尤为精诣工细之作,仍能纤不伤雅,绰有余妍。代表作品有七十二岁的《山水屏》十二条。
《山水屏》十二条(上海博物馆藏),从此屏观之,王鉴对古法已是神会理得,他将古人的丘壑、形体进行重整,提炼出山峦、树石、水流、屋舍等各类形象性程序,加以布置组合,构成表征各家艺术特征的图式;笔墨技法也加以规范化,演化成为形式符号,并加上自己的笔墨修养,使风格既合古人法度,又有自己的个性,故有神韵超越的意趣。如《仿马文璧》一幅,用笔流畅利索,墨色滋润,色彩浓重而亮丽。《仿江贯道》一幅,笔致细密谨严,山石轮廓曲折起伏,形态灵动,气势宏大深远。《仿李唐笔意》一幅,石面明晰,轮廓粗重,形体方峻,皴笔沉凝柔和,并不像李唐那样劲拔。《仿赵文敏云壑松阴》一幅,将柔长的披麻皴与青绿设色结合起来,接近文征明的风格。
(4)晚年萧索清刚期,七十四岁至八十岁
王鉴于晚年画风发生变化,境界由沉雄转为萧索,笔墨由浑厚转为尖利细密,出现较多干笔、方笔。代表作品有七十四岁《临巨然溪山图轴》、七十八岁《云壑松阴图轴》和《关山秋霁图》等。
《临巨然溪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上自题,此图用巨然笔法而微带燕文贵之润密。他在前二年即七十二岁时曾画过《仿燕文贵山水图轴》,谓曾见过燕文贵真迹,“元气灵通,笔法遒美”,此图即吸取燕氏笔法细密遒劲、布置琐碎曲折的长处,较其盛年期的作品,笔墨显得繁复峭利,岩石多方势,墨色较干枯,有萧索之意。
《云壑松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作于康熙乙卯(1675),时年七十八岁。此图布局转折多姿,皴法用披麻兼解索,细密灵活,而转向尖劲。画法近王蒙之整饬缜密,然不及王之苍茫沉郁。
《关山秋霁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七十八岁时作。布局紧凑,丘壑较琐碎,皴笔尖峭,转折方峻。但笔力不够浑厚,时有抖擞之笔,墨色也偏于枯索,画面气势不及盛年时雄伟华滋。
王鉴晚年出现构景较琐碎、笔力较尖细等征象,这与他身体病衰不无关系,正如他在康熙九年(1670)作《仿古山水册》十帧中自题说:“迩年来衰病日增,所遭轲坎,心境殊恶,恐再欲如是作,精光已消亡,纵弄笔墨,皆应酬草率焉。”他自七十七岁中风后更是精力不济。
王鉴一生以摹古、仿古为宗旨,梳理宋元大家艺术风格,加以条理化、规范化,建立典范风格样式,在创作实践中弘扬“南宗”文人画传统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培养出王翚和吴历两位在艺术上有极高造诣的大家,不愧为“后学津梁”。然而,他在师法造化、纪游写生方面的创作很少,仅有《虞山十景图册》等不多的作品,这种刻意师古的风尚亦对后世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实习编辑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