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仿宋元山水册》
也许是能力精力之不及,也许出于不屑,或者是资料的散失所致,总之,目前所见的王鉴画论,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表达要弱于其他三王。他的传世画论文字较少,思维也略显贫乏,明显不及王时敏和王原祁,甚至也不如王翚。其画跋所见的语言如“恐不能仿佛万一”、“掷笔为之惘然”等语,几乎随处可见,捉襟见肘,不免短气。
俞丰
王鉴(1609-1677,旧作1598-1677)在“清初四王”中有重要的传承、发展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因资料所限,关于他的研究,是“四王”中最为薄弱的,对其生平的研究,更是美术史学界始终在探究的重要课题。近年在王鉴的研究中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一是王鉴生卒年的新说,二是关于王鉴家世的新证。
关于王鉴的生卒年,旧无异议,据《镇洋县志》卷十二载:“康熙丁巳,年八十卒,遗命以黄冠道衣殓。”《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五载:“年八十卒,遗命以黄冠道衣殓云。”《清史稿》卷五百四载:“康熙十六年卒,年八十。”这些记载,均可推定王鉴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当代各类相关著作,均沿袭此说。但至2009年秋,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篇考证王鉴生年的论文,均名为《王鉴生年考》,一篇是李安源先生所撰(《美术报》2010年3月13日,此文更早发表于网络),一篇是白谦慎、章晖先生合撰(《中国书画》杂志2009年第11期)。两篇文章所用主要论据基本相同,一是王鉴《梦境图》的自题,中云:“余年已四十八,……丙申(1656)夏六月哉生明,王鉴识。”据此,可推知王鉴当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又据王翚作《寿炤翁仿伯驹青绿山水轴》题:“戊申(1668)春正月,炤翁王老夫子杖乡之庆,写此呈寿,虞山门人王翚。”“杖乡”一词出自《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据此亦可得出王鉴生于1609年的结论。此外,两篇文章还列举了一些间接的旁证,所举资料不完全相同,但均可辅证其说。通过这两篇论文的论证,我们可以重新认定,王鉴应当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而非万历二十六年(1598)。
王鉴的曾祖王世贞(1526-1590)是晚明著名文人、史学家、鉴藏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但王鉴究竟是王世贞的“孙子”还是“曾孙”这一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过长期而广泛的争议,王鉴为王世贞之“曾孙”这一史实的确认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初记载王鉴生平的《镇洋县志》、《直隶太仓州志》、《清史稿》等,曾明确记载王鉴为王世贞曾孙,但经过当代学者的一轮质疑,“孙子说”却逐渐占据了主流,较多地被各种论著和辞典采用。后来又经郁岳歧、肖燕翼、汪世清、高琪(《王鉴家世考》,载“燕谈博客”www.yantan.cc,发布于2007年7月5日)等学者的进一步考证,如今“曾孙说”又得到了再次确认。其中高琪先生文中首次引用的清初太仓人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的记载可以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娄东鼎盛,无如琅琊、太原。琅琊自王倬起家少司马,子忬亦少司马,被法。忬子世贞、世懋,一为南司寇,一为南奉常。世贞子士骐,为铨曹主事。四代甲科。士骐子庆常,则习为侈汰,姿声色,先世业荡尽无余。子最繁,号圆照名鉴者,袭荫为廉州太守,精绘事,粗持名检。余皆落拓无生产,有入沙门者。其季两人,为优,以歌舞自活,余亲见其登场,大为时赏,而司寇之德泽尽矣。”(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附编于《烈皇小识》,上海书店1982年据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重印)
高琪先生文中并进一步引证《吴梅村年谱》中顾思义的考订注解:“王书城(瑞国)为(士骐)传云:性喜多费,兴作无虚日。……廓然堂则其长子庆长瑞庭俗呼‘大痴’者为之。庆长性似父而汰尤甚,创廓然,既构矣,不当意,立命拽毁之。再构又然,至三始成。”(顾师轼纂、顾思义订《梅村先生年谱》,见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据此可以完全明确,太仓琅琊王氏四代传承是:王世贞-王士骐-王瑞庭(字庆常,一作庆长)-王鉴。王鉴为王世贞的曾孙已确凿无疑,并且由上引资料可以进一步看出,王鉴之父王瑞庭是个纨绔子弟,侈汰无度,致使家业荡尽。而王鉴兄弟虽多,却多属不肖,甚至遁入空门、委身优伶,独王鉴得粗持家声。这为我们理解王鉴一生游走天下以卖画卫生,甘贫守素,“不异老僧”(《直隶太仓州志》)的贫窘生活,作出了最直接的说明。
以上两点新的学术进展对王鉴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笔者下文想重点讨论的是两个小问题:一个是关于王鉴任职廉州的具体情况,二是关于王鉴画论的若干疑点辨析。